“齊相在此,請楚相借一步說話。”
阿盛從田衝身後站了出來。此時,他和酈食其均打扮成了普通士兵,但依然難掩身上的富貴之氣。
由於前日一直把心思放在套路秦國使團上,他們是在這天中午才得知楚使來訪的消息。一開始還有點後悔,因為裝病之後不好跟對方接頭。但好在,在酈食其的預警下,田衝等人暗中加強了戒備,果然發現有人想對楚相下手!
於是二人也混入齊巡夜士卒之列,借抓刺客的機會密會楚使。
剛剛還有些怒氣的昌平君先是大喜。他迎出門看到齊相的打扮,不禁啞然失笑。而門前的兩位大漢雖然收起了兵刃,卻依舊緊握著劍柄,保持著警惕。
“平陸城中耳目眾多,不得已隻能如此相見,請楚相見諒。”
眾人步入到旁邊的一間密室後,阿盛搶先表示。
楚相卻突然大笑三聲,卻不答話。
“這是何意?”阿盛頓感不解。
“啟一笑自己走上了不歸路,二笑楚國之將亡,三笑...”
楚相熊啟突然正色道:“齊國也要一同陪葬了!”
“說話這麼直接嗎?”阿盛在心底默默吐槽,但注意力已經被對方所吸引。
“眾所周知,啟前半生為秦之昌平君,曾任秦相。誰料那嬴政小兒欲壑難填!他吞滅了三晉還不滿足,把屠刀伸向了我們楚國。如今,王翦得以以60萬大軍攻楚,啟也是幫凶啊!”
“如今強秦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二,我們楚人雖然驍勇,但怕是要重蹈趙長平之覆轍。而楚亡之後,齊國又何以自保呢?”
“是故楚人無不期盼著信陵君一樣的英雄能成為楚之救星!啟在山窮水盡之際,本已下定決心像屈原大夫那樣殉國,沒想到齊相您突然伸出了援手——不僅送來了糧食解了楚之燃眉之急,還親自帶兵去了大梁,在那裏祭奠了信陵君。”
“是故楚魏之人無不感念齊相之大恩,啟也特地趕來,期盼能與齊國共同盟誓抗秦!”
“誰料,秦軍僅僅分兵20萬,齊兵就退到平陸而不敢交戰!您還托病不出,是想像晉鄙一樣隔岸觀火嗎?那您可就太不智了!”
“嬴政刻薄寡恩,必定已經記下了齊軍突襲大梁之仇!王翦雖分兵,但仍擁兵40萬,還得到半個天下的後勤供養,項燕如何能擋?”
“如今齊楚二國唯有戮力同心,才能合縱破秦!您不公開表明立場,卻私下與各國使臣會麵,是還想待價而沽嗎?聽啟一句肺腑之言,抗秦可不能半途而廢啊!”
一番言論下來,阿盛頓感難以招架。
於是酈食其率先站了出來:“非也非也。楚相可曾聽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
“啊?這哪跟哪啊?”
昌平君頓時摸不著頭腦,氣勢不自覺地減弱了。
“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高陽酈食其先生,可謂是當世侯嬴!”阿盛自豪地表示。
眾人皆是一驚。
要知道,侯嬴可是竊符救趙之計的謀主。如果酈食其是侯嬴的話,那他後勝又對應著是誰呢?答案恐怕不言而喻了吧...
酈食其略顯狂意,卻依舊言辭謙卑的向昌平君娓娓道來:
“敢問楚相,倘若重耳不在外流亡,而是在國內同申生一起反抗晉獻公,會是如何下場?”
“先生這比喻...”
楚相漸漸聽懂了,卻感覺有些不快。因為對方把秦國比喻成了爹,而把齊楚兩國比作了兒子。
阿盛卻不以為然,人家酈食其能隨機應變想出典故來已經很不容易了,難道還要顧全體麵?更何況,這比喻多貼切啊!
現實擺在那裏:剛正麵的話,齊楚一塊上都是白給...
“驪生又聽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敵秦之銳士’,當然,楚軍驍勇,能在項燕將軍的帶領下與秦軍一戰。然齊若不拒山川之險,又何以抵擋王賁的偏師呢?”
楚相一時無言,隨即又感慨道:“難道重耳忍心對申生之危難無動於衷?更何況,晉獻公何嚐放棄追殺重耳,隻不過重耳運氣比較好。齊國難道也想跟老天賭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