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相提出設立山河學院的分院,培養儲備人才之後,眾人又是一番討論,最後定下了“寬進嚴出、循序漸進”的燕地治理方略。

首先來說,此時燕地最關鍵的問題是基層缺編,因此先用各種方式將編製填上,正好也給齊國貴族和燕國遺民兌現北伐紅利,同時盡可能保留著原先的秦吏隊伍以便將來嫁接一些秦製。接著,則是通過嚴格個考核,決定官員的升遷任免。

阿盛覺得這個叔孫通想出的辦法簡直是絕妙——在此用人之際,官位齊相可是給你們了,至於你們能不能坐的住,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同時燕地又處於大後方,各方勢力也比較弱小,所以齊相準備在與民休息一段時間後,就在這裏進行新製度的實驗。而慢慢的,山河學院督亢分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會逐步替換掉不稱職的官員,成為推動變革的先鋒。

阿盛頓時覺得非常得意:誰能想到,秦王政和燕太子丹圍繞著督亢做了那麼多的文章,最後反而是便宜了自己?而秦國此前攻打燕國,又成了給齊國做嫁衣。

此時的燕地,不是齊國人侵略所得的,而是從秦國人手中解放的,哪怕是遼東的燕王喜來討要,民意恐怕都在打出了燕太子丹和荊軻旗號的齊相這邊!

而接下來,望著督亢地區發達的水網,阿盛又突發奇想:

”有沒有可能,修一條從燕國到齊國的運河?“

眾人頓時大驚,好在他們隻是戰國時代的人,不然怕是要拿隋煬帝的例子來勸諫齊相了!

最後還是酈食其委婉地勸解道:

“從地圖上看,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可以挖兩條運河,一條連通滹沱河與黃河,一條連通黃河與濟水。但酈生不是水利專家,不敢妄自判斷,隻覺得這工程量未必小於秦國修建的鄭國渠,而修成之後似乎也帶來不了鄭國渠一般的促進糧食增產的效果。”

“嗯,本相明白了。”

阿盛當然知道楊廣的下場,也頓時明白修大運河這個想法有點不合時宜。且不說大運河帶來的漕運便利,當世這些隻注重水利灌溉作用的有識之士未必能體會,挖運河的工程量也不可小覷——這可不是尚處於戰亂年代的齊相所應該考慮的。

但是,如果從“千年大計”的角度出發,這項重大的基建工程估計是遲早要開工的。作為現代人,他明白交通的便利才能從根本上使得燕地和齊地成為一個整體,隻是他要小心平衡當世的負擔和後世的便利。

而突然間,又有一個想法突然擊中了阿盛,讓他忍不住感慨:

“我怎麼這麼蠢?隻想著學習楊廣,卻忘了眼前的祖龍?”

接著,齊相鄭重地轉向叔孫通,交給這位學霸一項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