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盧生一頓忽悠後,阿盛也是久久才平息了心中的怨氣。不過緊接著,他似乎也是被提醒了一樣,接著下令道:“對了,也探查一下匈奴那邊的情況。”
如果自己記的不錯,此時的匈奴還是小部落林立,尚且沒形成什麼氣候。但或許有一天也將成為心腹大患!
那麼自己是否要代替秦始皇修長城呢?阿盛也是無比的糾結。
一來這無疑也是一個不亞於挖運河的大工程;二來他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種說法,說正是萬裏長城的修建才迫使匈奴各部不得不聯合了起來,終於釀成了大患!
至於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而且除了修長城之外,是否又有更好的方法來對付匈奴,他現在可不敢說...
於是乎,他索性暫且不再糾結這件事,準備讓情報先飛一會兒。
可幾天後,齊相的拖延戰術就落空了:軍機處的眾人使盡渾身解數,卻根本查不出盧生的底細;而且大家對於匈奴那邊的狀況,也是兩眼一抹黑,連在邊境守衛的燕地老兵,都隻是憑借燕國已經建成的長城和烽火係統,僅僅做到了在對方來襲擾時發出預警。幾乎無人敢越雷池一步,曾越過長城去匈奴那邊探訪。
齊相頓時明白為什麼在那個年代,各國都會選擇修長城了。
其實從戰鬥力的角度上來講,當時匈奴尚處於原始社會,雖然騎射厲害,但也會被弩等兵器克製,在正麵戰場上甚至有“一漢當五胡”的說法。漢武帝時李陵所部被匈奴所圍困,在箭矢耗盡之前給對方帶來數倍於己的傷亡,就是明證。
可問題是,雙方是有戰爭迷霧的!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種地的收益最大,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遊牧民族搶上一番。如果時時武裝警戒,那成本太大了;而如果追出去打,一是有可能像李廣那樣迷路,根本找不到對方的主力;二是哪怕打勝了好處都不大——當然,在匈奴成了氣候後,王庭附近牛羊遍地時,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所以在戰國年間,能夠提供警戒作用的長城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阿盛頓時又覺得修萬裏長城有著很大的誘惑力。更何況,他不需要真的修那麼長,隻要把各國已有的長城連起來,並注意不要像秦始皇那樣操之過急,以至於透支了民力即可...
但很快,阿盛就意識到自己想的太多了。現在自己隻是占據了燕國的邊境,都不可能不問趙王或者陳餘一聲就把長城修到代郡去,更別提秦國那段了。當務之急,還是先守好自己這一段,並爭取早日統一為上!
於是乎,一個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擺在了眼前——他該怎麼搞定盧生呢?總不能讓這個神秘人自己招供吧?
“報告,國師送來了一車...東西。”
就在阿盛聽聞了軍機處的情報彙總,正在傷腦筋之際,徐福的課題似乎已經進入了完結並讓他驗收的階段,阿盛聞訊大喜。
而旁邊的酈食其則眉頭緊皺。他在潛意識中對徐福的提防之心,更是由於盧生這個徐福的“同行”出現,又加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