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麵把持作品選拔權利的人不能選出好的作品,使得庸俗之作泛濫;另一方麵這些泛濫的作品又使讀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審美標準,姑且退而求其次,勉強把那些作品拿來看;那些把持作品選拔權利的人再根據讀者的審美標準來確定自己的選拔標準,於是就認為那些庸俗之作就是讀者喜歡的作品,更加不遺餘力地把庸俗之作選出來……這就跟跟歐洲中世紀時的情形一樣,當宗教的標準把人性剝奪了之後,還有什麼人會懂得真正的人性呢?直到文藝複興到來,人們才重新認識到人性。隻不知當今文壇的“文藝複興”什麼時候到來,讓人們重新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長篇運作之難是難於登天,但這不會嚇倒我,《莊子·逍遙遊》中載: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我就是要做這一隻巨鵬,揮舞雙翅,直衝九天,以無可匹敵之勢掃除一切阻礙!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後,並沒有引起他所預想的轟動,一年半的時間內隻賣出去了140本書,其餘的都報廢了,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傷心……之後,他還去柏林大學(即黑格爾教學的地方)去講授他的哲學體係,可惜聽者寥寥。1831年8月的一場鼠疫迫使叔本華逃離了柏林,這一沉寂便是20個春秋,直到1851年,人們在讀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充》時,才恍然大悟,認為叔本華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於是,叔本華的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來,叔本華熱一下子便席卷了全德的中產階層。可是,這時候的叔本華已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叔本華的哲學是悲觀主義的哲學,他的處事態度也是悲觀的,所以當他的著作出版後無人關心時,他心灰意冷,沉寂了20個春秋。我想如果當時叔本華積極一點,並不放棄宣傳其著作的話也不至於沉寂20個春秋。悲觀主義隻會導致悲劇的結果。
然而我所奉行的是樂觀主義哲學,我決不會像叔本華那樣心灰意冷,坐等20個春秋。我會繼續宣傳作品,我目前正在其他網站連載。
昨天我在“小說閱讀網”看到有人轉載《馳風傳奇》,不知是哪位熱心讀者,我估計他是不願意看到這樣一部作品被埋沒才這樣做的,在此我對他表示讚賞與感謝。同時我也要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的讀者,即使在我不更新的日子裏,仍有讀者關心我的作品。當我看到他們時,我感到讀者的良知並沒有喪失,正確的審美標準依然在他們心中,這將成為推動我奮進的力量。
雖然身逢亂世,但英雄不下亂世又去哪呢?正是亂世才需要英雄,我的《馳風傳奇》寫的是英雄,同時自己也要做英雄。並且要把這種英雄精神發揚光大,讓更多的讀者能感受到。
多日未更新,今日奉上這閑聊式的一篇文章,希望讀者原諒我這段時間來的荒廢。隻要我有時間,定會持續更新,以不負讀者關心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