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九歌》(18) (1 / 1)

一開始,屈原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激戰:“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本內容為楚天空闊歌聲長2章節文字內容。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士兵們手執吳戈,身披犀甲,戰車往來衝突,因車輪中間的長軸交錯而絆在一起,誰也不能挪動。雙方的戰旗揮舞,遮天蔽日,呐喊聲中,隻見敵人潮水般湧了上來,有如漫天的烏雲無邊無際。箭像雨點般從敵人的陣地射過來,可士兵們依然無所畏懼,個個爭先恐後地奮勇向前。吳戈是吳國出產的戈,據說吳地出產的戈質量最好,鋒利無比。吳國曾經能夠稱霸一時與它的武器先進不無關係。吳國曾經消滅了楚國,楚國後來又重新複興,而吳國被越國消滅後就不複存在了。此時,昔年吳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是楚國的地盤了,吳地的軍工企業在爭戰不休的時代自然也不會停產,楚國的軍隊用的都是吳戈。

然而,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畢竟還是人與人麵對麵的廝殺,不是遠距離的武器較量。最終往往是人多勢眾的一方占據優勢,《孫子兵法》當中不是也提到“十而圍之”,當你的兵力比對方多出十倍的時候,那就根本不需要什麼戰略戰術了,隻要指揮士兵們衝上去把他們圍起來,不要放跑了就行本內容為楚天空闊歌聲長2章節文字內容。然後就死命地拚殺吧,就算犧牲三個人消滅敵方一人,那也可以全殲敵軍,而自己還剩下大部分軍隊。現在楚國麵臨的就是這樣敵眾我寡的戰鬥,敵人瘋狂地倒下一批又衝上來一批,楚軍快抵擋不住了,“淩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兮擊鳴鼓。”布好的戰陣已被敵人衝亂,戰車左邊的驂馬已被敵人殺死,右邊的驂馬也受了刀傷,兩邊的車輪陷入了泥中,拉車的四匹馬被亂成一團的韁繩絆住了,一動也不能動。可是車上的戰將毫不退縮,依然握緊鼓槌,狠命地擂響戰鼓。戰場上,擊鼓而進,鳴金而退。已經受到巨大創傷處於劣勢中的楚軍聞聽鼓聲,更猛烈地衝向敵軍。最終寡不敵眾的楚國全軍覆沒,死去的戰士們的魂靈怒氣盈天地徘徊在戰場上,原野上屍骨遍地。

然而,讓人感慨的不隻是戰士們在疆場上的血戰到底,而是他們那種為了國家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出門時他們就沒有打算活著回來,路途迢迢一路向前,帶著長劍,挾著秦弓,即使身首異處他們也毫不畏懼。他們不僅勇敢無比,而且武藝高強。他們寧折不彎,絕不允許國家受到外敵的侵犯。就算是死了,他們的魂魄也要顯靈,就算是做鬼,他們也是鬼中的英雄。

這裏我們再注意一下楚軍的武器,“帶長劍兮挾秦弓”,秦弓,自然是秦國出產的弓了,秦國由於與西北部的少數民族接壤,在和少數民族的長期交流與鬥爭中,連普通百姓也大多弓馬嫻熟,再加上南山產的檀柘類樹木,是做弓幹的好材料,在六國的弓箭質量中穩居第一。至於劍,本來也是吳越所產的比較出名,《戰國策?趙策》記載,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莊子》中也提到:吳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這時大片的吳越之地都在楚國境內,所以長劍應該是楚國的最好。由此也可見六國之間似乎並沒有嚴格的軍火管製或者武器禁運,優質的武器在各國之間可以自由買賣流通。

楚軍精良的武器和勇敢的將士,雖然沒能打敗敵人,但他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堅固的城池,在他們的頑強戰鬥下,敵人必然也遭受了重創,不得不無功而返。

在楚國人民看來,是戰士們的魂魄在顯靈了,敵人最終沒能侵入。

楚天空闊歌聲長2,第二章《九歌》(18)更新完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