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五:相關人員簡介1(1 / 3)

愛新覺羅·善耆

善耆(1866~1922)全名愛新覺羅·善耆,字艾堂,號偶遂亭主人。清朝第十代肅親王。善耆生於同治五年(1866),21歲封二等鎮國將軍,33歲時襲肅親王爵。他是晚清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任民政尚書(相當於部長),還是中國警察製度的創建人,曾擔任過崇文門監督、理藩部尚書、鑲紅旗漢軍都統等要職。

善耆是清末諸王中的佼佼者,他的幹練、開明以及為人豪爽、喜歡詼諧的個性,給時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身逢末世,他殫精竭慮的一切努力,都無力挽狂瀾於既倒。辛亥革命時,他堅決反對宣統帝溥儀退位,甚至落淚。民國初年,他作為宗社黨的重要成員,策動叛亂,鼓吹滿蒙獨立。他曾把自己的複辟之夢比喻為漢光武恢複大漢,又曾把自己的絕望之舉喻為精衛填海。他試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複辟清朝,很快以失敗告終。所以,他是晚清史上最具悲劇性的王爺之一。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以後,與日本浪人川島浪速來往密切,成為摯友。在川島的遊說下憧憬日本。1904年委托川島在府中設立華胄學堂,親任監督,聘請川島為北京警務學堂的日本教習,對子弟進行日本式的教育,並說服其他王公將子弟送入該校學習。又在府中設立和育女子學校,聘請日本女教習木村芳子和川島的夫人對女眷和王女、王侄女等進行教育。1907年與川島八拜為交,並將第十四王女送給川島作養女。辛亥革命後,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在川島的慫恿下,逃至日本占領的旅順,與川島策劃建立以滿洲為基礎,以日本為監護人的滿—蒙聯合的國家。川島芳子的生父善耆朝服像當其到北京與日本人會談上述計劃時,遭到革命黨人的追捕,在黑龍會的幫助下逃出北京。1912年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失敗後,鼓勵一部分骨幹分子逃到旅順,企圖東山再起。1914年派兒子憲德到東京再次組織宗社黨,以肅王府在奉天、吉林兩省的森林和礦山開采權作抵押,向大倉財閥借款100萬元,交給川島作為組織勤王軍的經費。由於日本政府和軍部改變了計劃,使川島指揮的勤王軍大敗,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失敗。1922年去世。

主要政績

他的政績之一是創辦了近代警政製度。庚子事變(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從北京倉皇出逃,行抵大同時,太後命善耆回京,會同慶親王奕匡、大學士李鴻章辦理善後事宜。善耆回京不久,結識了在日軍中擔任翻譯官的川島浪速,兩人相見恨晚,後來拜了把兄弟。善耆在川島浪速等人的支持下,根據日本警察法和北京城的現狀,編成巡捕隊(這就是日後北京警察的前身)。光緒二十八年(1902),善耆被任命為步軍統領兼工巡局大臣。步軍統領衙門是舊的負責北京治安的機構,工巡局是新設的市政機構,領導新建立的巡警。善耆在工巡總局之外,設立中東西三個分局,建立起新式警察機構。善耆擔任民政部尚書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警政、戶口、衛生、市政等方麵的建設。擔任過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和安徽省長的許世英曾經在善耆手下主管京師治安。有一次,善耆的福晉(王妃)不遵守交通規則,許世英責令罰銀十元。在清朝末年,皇室權威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許世英此舉不但未獲罪責,反而得到善耆的讚賞。

善耆的政績之二是推進了北京城的市政建設。他主持設立了路工局,負責修築北京城的馬路。他還奏請將王府井的八旗神機營操場劃出一部分,開辦新式商場,即著名的東安市場的前身。當時京師呈現出新的氣象。善耆還明令在西珠市口內開設名為“文明茶院”的戲院,戲院樓上為女座,樓下為男座,取消了婦女不能進戲院觀戲的禁律,在首善之區的北京,一時轟傳。

他的政績之三是清除了崇文門稅收的積弊。崇文門是對進京物品,如日用百貨和奢侈品進行征稅的主要關口。崇文門監督,不僅能收受賄賂,還能坐收部分稅款,一年下來,監督可得幾萬兩銀子,曆來是公認的肥缺。庚子事變中地處東交民巷的肅王府毀於戰火,清廷命善耆擔任崇文門監督,包含著讓他從稅款“提成”中得些收入,另建王府的用意。善耆上任後卻沒領這個情,將稅款全部上繳。對此,慈禧太後不但未加讚賞,反而說:“若是都照肅王這樣辦,將來還有誰願做崇文門監督啊!”善耆還大刀闊斧地對稅務製度加以整頓,禁止勒索,革除貪汙。以往洋人帶貨入京不納稅,他改為一體納稅;以往商民入關由經濟人包攬上稅,從中抽厘,他改為官員直接驗貨收稅,減去了中間盤剝的環節。善耆連任兩屆監督,稅收大增,全部上繳國庫。

1902年1月,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醇親王載灃、皇貝勒載濤、皇貝子溥倫等與外國使節的合影他的政績之四是在內蒙古地區推進新政。善耆與蒙古王公的關係很深。五妹善坤是喀喇沁王爺貢桑諾爾布的福晉;他的一個叔伯妹妹嫁給了圖什業圖王業喜海順;九子憲貴娶了蒙古王公巴布紮布的長女。善耆就任理藩院大臣後,親往蒙古地區視察。回京後向朝廷提出了在蒙古地區實行新政的四項建議:設立工廠、改良馬匹、興修水利、修築鐵路。但因為局勢動蕩和內外掣肘,他的建議沒能很好實行。

另外,善耆在清末政壇上一向以開明著稱。他主張君主立憲,在推進立憲問題上與攝政王載灃貌合神離。載灃主張立憲愈晚愈好,擔心立憲後內閣對國會負責,皇權削弱,攝政王的權力會受到損害;善耆則認為立憲愈快愈好,他希望通過立憲,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進而掌握國家大權。載灃等滿洲王公對善耆由猜忌而排斥,加劇了自己的孤立。

處理汪精衛案

處理汪精衛一案,也反映了善耆的開明。善耆是清朝王爺,主張君主立憲;汪精衛(汪兆銘)是革命黨人,主張推翻清朝,實行三民主義,兩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不可調和。宣統二年(1910)春,汪精衛以密謀刺殺攝政王被捕入獄。善耆愛才,閱其供詞後,認為“其才出色,其誌可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與其殺掉,莫若令其改變誌向,為國盡瘁”。在他的力主下,免汪精衛一死,隻判處終身監禁。這在清代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善耆還多次探監,想說服汪為朝廷效力,兩人論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一年,汪精衛28歲,一腔熱血,觀點犀利,善耆45歲,閱曆複雜,執論老成。難得的是,“惺惺惜惺惺”,兩人對對方的才學見識都感到敬佩。第二年十月,張紹曾和藍天蔚在灤州發動“兵諫”,清廷被迫下罪己詔,宣布解除黨禁、特赦國事犯。乘此機會,善耆建議釋放汪精衛。汪精衛後來背叛國家與民族,投靠日本,抗戰期間出任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為了報答當年善耆不殺之恩,汪精衛曾準備派善耆的兒子憲立出任駐日大使,不料很快病死,事遂未成。

頑固複辟

在清皇室成員一係列複辟活動中,肅親王善耆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宣統三年(1911)八月,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東山再起,對清帝實行逼宮,反對清帝退位態度最堅決的有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宗室良弼以及時任江寧將軍的鐵良。良弼曾留學日本學習軍事,為宗室中少壯派將領,宣統三年十二月被同盟會員彭家珍炸死。皇室親貴頓時如驚弓之鳥,紛紛逃離北京;清帝也隨即遜位。

袁世凱就任總統後,善耆在其摯友、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等人的安排下,潛往旅順的日本租借地。途中賦詩以言誌:“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回馬看烽火,中原落照紅。”用以寄托他的“亡國”之恨。從此,他就在日本人的卵翼下從事複辟清朝的活動。

早在袁世凱東山再起時,良弼、鐵良、溥偉等人就組織了“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對抗革命。善耆到旅順後,聯絡溥偉、鐵良、升允等人,重組宗社黨。陝甘總督蒙古人升允,辛亥革命時曾率舊部反抗革命。他也作過一首詩:“老臣猶在此,幼主(指小皇帝溥儀)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蘇武書。”把自己比作忠於溥儀的“蘇武”。在日本人的策動和支持下,善耆等人先後發起過兩次“滿蒙獨立運動”,均遭失敗。此後,宗社黨的活動一蹶不振。

善耆深感複辟無望,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不許子女作中國的官,也不許為中國的民。38個子女中,除3個兒子分別去了英國、德國、比利時外,其餘全部進了日本學校。善耆死後,他的一些子女與日本帝國主義勾結,從事賣國活動。偽滿洲國時,善耆的第七子金璧東(憲奎)曾任偽鐵道守備隊中將司令、黑龍江省長、長春市特別市市長。其女金璧輝過繼給川島浪速後,改名川島芳子,成了罪惡昭彰的日本間諜。

逸聞趣事

善耆自號偶遂亭主人,好客,交遊廣泛,為人又不拘小節,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

善耆貴為親王,性好詼諧。某日客人來訪,談到某人以名字工對詞句的趣聞,善耆笑著說,照這麼說來,我的名字善耆,不是可以對“惡少”了嗎?因為“善”有“好”的意思,“耆”有“老”的意思,所以善耆出此工對。他書法秀媚,工小詞,客人曾以“人淡如菊”請對下句,他應聲道“後來其蘇”。在座者都歎服他的思維敏捷。

清代王爺中戲迷很多,前有第一代豫親王,後有末代肅親王。善耆是出名的戲迷,府中建有戲台,尤其喜歡僚屬們陪著他演戲。任鑲紅旗漢軍都統時,屬下韓秀峰任副參領,韓一家都嗜好京劇,其兄是有名的武生,善耆久已聞名,遂約韓氏兄弟到府中研究戲劇,並提升韓秀峰為正參領。韓秀峰被提升後的謝禮,是他弟兄親自畫的京劇臉譜一冊,泥捏臉譜人頭一匣,善耆讚歎不已。

在清末諸王中,善耆應是精明強幹的一位,但仍有一些人利用他的京劇嗜好幹求利祿,或以求庇護。當時有宗室崇某,廣交遊,獨不畏法,公然設賭局與工巡局(警察局前身)西北分局對門相望。 貝勒毓朗(定親王的後人)接任工巡局監督後,力清積弊,飭捕崇某甚急。崇某無奈,就鑽營於肅王府,趁演劇時以走票見肅王,獲得賞識。某日忽跪地不起,王驚問,答以受追捕事。善耆大笑,對他說:“將軍(毓朗)捕你,我也無能為力,但不致由我府中捕去,若你行街道中,須自小心。”

宣統三年(1911),各省諮議局代表為請求提前立憲,聚集京師。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均避之不見,惟善耆在民政部大堂迎見各代表。對話氣氛緊張之際,善耆忽然擲冠於桌,大聲唱道:“先帝爺白帝城龍歸天境”,眾代表愕然。善耆卻笑著說:“諸君莫慌,咱們都是好朋友,你們也不說是代表,我也不說是王爺,橫豎咱們樂一晌就得了。原先劍拔弩張的氣氛隨之釋然。”又一種解釋說,戲詞中所謂“先帝”實指光緒帝載湉,意思是說載湉如尚在世,立憲早已實行,可惜他死了,載灃卻不願實現,間接表示了他讚同立憲的微意。不管怎麼說,善耆嗜劇,在宗室貴族中是出了名的。川島浪速

川島浪速(1865~1949)別號風外山人,日本長野縣鬆本人。日本浪人。熟諳漢語。1882年入東京外國語學校專修漢語。1886年來中國,曾於上海、東北等地搜集情報,從事間諜活動。“九·一八”事變後定居大連。後回國病死。寫有《對華管見》。

與肅親王善耆結交

川島浪速1865年出生於今日本長野縣鬆本市,1882年考入日本舊外語學校中國語科學習,並於1887年首次來華。在中國他化裝成乞丐,在上海刺探軍事情報。八國聯軍入侵時,川島被日軍總司令福島安正聘為翻譯官來華。日軍入京後,對北京內城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北的區域實施占領,將其“軍事警察衙門”設在順天府內,任命柴五郎為“長官”,川島為“警政事務官”。

慈禧西逃後,紫禁城內還留有6位皇妃、二百餘名宮女和太監、2000人左右的守衛部隊。德軍因為其公使克林德被殺,在景山架了6門大炮,準備炮轟紫禁城以示“報複”。

甲午戰爭之時,日本曾因為其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被西方列強所“譴責”。雖然在義和團事件中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也被殺死,但日軍為了把自己打扮成“現代文明國家”的軍隊,同時為了向中國表示“不需破費的善意”以消除甲午戰爭掠奪造成的不良影響,堅決反對炮轟紫禁城。川島作為交涉者到景山找到德軍指揮官沃斯,告訴沃斯說:英法聯軍曾經焚毀圓明園,此舉至今還受到全世界輿論的譴責。紫禁城是人類的寶貴遺產,其價值遠遠超過圓明園,如果將它“變成塵土,閣下要背上一生的汙名”。沃斯答應給川島48小時的期限以勸說紫禁城守軍打開城門。

川島立即趕赴神武門,說服守軍在“聯軍”不傷害人員、不損壞宮內物品的條件下,於第二天打開東華門將紫禁城“和平移交給聯軍”,由日軍把守紫禁城各門、負責“維持秩序”。次日,紫禁城守軍被迫同意川島的“建議”,打開了東華門。由日軍把守各宮門,川島則負責守衛宮內、清點登記財產寶物、保護建築。盡管這種做法被各國接受,但在日軍的表麵文章背後,仍然給紫禁城的財產造成了很大損失。

1901年,肅親王善耆與兒子們的合影川島浪速在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擔任了日軍占領區軍事警務衙門長官柴五郎的副手,負責占領區內的治安,並將日本式警察製度帶進了日占區。為了培訓中國警察,川島建議設立警務學堂的建議被采納,1901年4月,學堂在北新橋的舊兵營設立,川島為學堂總監督。同年7月,《辛醜條約》締結,“聯軍”撤離北京。這時的清政府為了挽救其統治,慶親王奕匡與李鴻章約見日本占領軍頭目山口,提出“為了繼續日軍建立的警察製度,欲借用川島浪速先生”,並許諾賜予“二品客卿”的待遇,給予“賞罰、經費的全權來擔任朝廷官吏的指揮監督”,“委托維持京城治安”。川島浪速遂以“二品客卿”的身份常駐北京,並逐步結交各位王公大臣,自我標榜“全心全意幫助清政府改革”。實際上,川島開始詳細探察清廷政局,將其上報給日本陸軍總部,同時以北京為基地,向中國內地特別是現在的中蒙、中俄邊境一帶派遣特工人員,收集清政府與沙俄的軍事情報,進行間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