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園
西園和上麵講到的東園其實並不是相對應的同時代的兩座相關的園林,它們之間毫無關係。西園建於五代十國末期,比東園要早。園主自然也是當時顯赫一時的權貴,但其名已杳不可考。據史料記載,宋代時於今鹽道街一帶設轉運司,而西園因位於轉運司以西,又被稱為“轉運西園”。
從有關西園的記載中,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整體布局圖。西園的構圖中心,即園林的主體建築“玉溪堂”位於園子的中心位置。“玉溪堂”體量適宜而又工藝精巧,其進深較大,卻不顯得空曠,其木質部分選用的是四川所產的上等楠木,飾以朱紅漆色,顯得鮮亮喜慶,故又名“朱堂”。此堂為園主迎賓宴客之所,各種家具、飾物、藏品均有不凡品級。
“玉溪堂”之前有小溪一條蜿蜒而過,名曰“玉溪”,此水自園外引入,為一活水。西園地勢低於園外,水得勢而流,於園中回環,水聲潺潺,終日縈耳,“玉溪堂”緣此得名。堂後為一方池,池中有一小島,島上建一敞軒,四周密植海棠,因得名“海棠軒”。軒旁配植鬆、竹等植物,色彩更顯豐富,與“海棠軒”相互襯托,並在水中形成如夢似幻的倒影,景色尤佳。從方池四周任何角度觀賞,都可得到絕美畫麵。方池西北岸還架起水閣一座,伸展入水,將池中小島與池岸連接,可以交通。
“雪峰樓”坐落於方池西北,也是園之西北。“雪峰樓”拔地數丈,登樓遠眺,遠近美景奔來眼底,西北雪山被成功借景入園。可想當年成都空氣能見度之高,幾百公裏之外的西嶺雪山也清晰可見。杜甫也曾於浣花溪畔的草堂遠眺雪山,千年雪峰盡入窗景。於雪峰樓南望,但見錦江清流自西而東潺潺流過,不舍晝夜。
西園東南角築有高台,因園主常於此賞月,得名“月台”。此台高盈百尺,乃賞月觀景之佳處,正與西北角“雪峰樓”處於對角線之兩端,遙相呼應,使整個園子在構圖上顯得高低錯落而又穩重平衡。據傳,每至中秋月明,園主都要盛邀賓客登台賞月。仰觀天際,銀月高懸,把酒臨虛,賦詩抒懷,此情此景,恍若仙界。
在“玉溪堂”的東側有一精巧建築,名為“翠錦亭”,實則並非一座亭子,大約是主人讀書、作畫的地方。屋舍前後植有高大成排的楠木和數叢翠竹,濃蔭蔽日,環境極為清寒幽冷,正適合靜心研讀。
另外西園東北角“玉溪”入園處的粉牆旁,臨溪而建“潺玉亭”。此亭小巧精美,坐於亭中可俯瞰“玉溪”,觀錦鯉沉浮,聽溪水潺潺。位於“雪峰樓”與月台之間的雙亭極有特色,為兩座並列而立的小方亭,精巧秀雅,飛簷靈動,正跨於“玉溪”之上,像兩位美麗的少女,而“玉溪”則像少女手中舞動著的碧綠綢緞。
西園確為私家園林的上乘之作,不僅整體布局顯得緊湊又疏朗,建築類型也豐富而不累贅,意境營造亦頗具匠心。但西園最精彩之處則是植物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和諧關係。成都氣候溫和,空氣濕潤,植物繁茂,即使冬季也是鬱鬱蔥蔥。西園古樹名木甚多,使整座園子為濃蔭所掩蔽,有一種森古之氣象。吳師孟有感於斯,賦詩讚道:“喬木不知秋,名花數逾百。遠如山林幽,近與塵埃隔。”另一詩人的一首名為《西園》的詩也寫到了西園的古樹名木,詩曰:“古木鬱參天,蒼苔封下路。幽花無時歇,醜石終朝踞。水竹散清潤,煙雲變晨暮。何必憶山林,直有山林趣。”
植物是園林極為重要的部分,沒有配植合理的植物就不可能有清幽寒靜的園居妙境,而西園尤以此為勝,可收幽居山林之情趣。其實上麵兩首詩的最後兩句都在極言西園環境之幽,為點睛之筆,如果將兩首詩的最後兩句組合在一起,便又成一首不錯的詩:
遠如山林幽,近與塵埃隔。
何必憶山林,直有山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