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園
東園位於成都府城之內,為一私人宅邸的後花園,據傳園主是宋代益州的一位官員。但有關這座園子的記載留存至今的已經不多。李良臣的《鈐轄廳東園記》是以散文筆法狀景寫物,對園主及建園情況著墨甚少,其餘資料亦語焉不詳。
然而東園曾一度很有名氣,說明它園雖不大,卻極為精巧雅致,為當時官僚、士大夫和文人、清客酬唱雅集的理想之所。《鈐轄廳東園記》中有這樣的句子:“館舍房亭,星羅棋布,廊台樓榭,錯落相映,名花佳木,蔥鬱扶疏,更有潺潺流水,清清池泉,其山林泉石之甚,名噪蜀都。”
園內築有一堂,位居其北,堂前有泉水一泓自地下湧出,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了這股清泉,開挖兩條溝渠,將泉水導引而出,環繞堂前,堂遂得名“雙泉”。雙泉堂左右兩側各建一軒,分別為“錦亭”和“武陵”。“錦亭軒”旁植海棠數叢,春來花開,煞是妖豔;“武陵軒”周圍植有桃樹,蔚然成林,溪泉穿林而過,身姿妖嬈,春闌花謝,落英繽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雙泉堂”前有一水池,水池之南為一涼亭,涼亭四周簇擁著臘梅千枝,冬日萬物蕭條,卻得梅香四溢,故名“寒香亭”。亭後又建一茅亭,茅亭之後種蕙蘭一片,蘭香幽幽,沁人心脾,此茅亭遂得“幽芳”之名。水池東岸還建有一座大亭,有桃、杏、梨樹間植四周,清風過處,花瓣似雨,紛紛而下,三色雜陳,滿地鮮亮,此大亭乃得名“三雨”。池之南岸,還矗有兩座小亭,東西對峙,一名“淨綠亭”,一名“連碧亭”。另外,在雙泉之北,植有數十株枝幹遒勁的老柏,森然成林,林中又有一亭,因隱約於蒼鬆翠柏間,故名為“翠陰亭”。水池東岸,建有一幢複樓,大門橫額上高懸一匾,上書“朝爽”二字,極顯氣派。在水池西岸的圍牆邊,疊有一組假山,五尊怪石突立壁前,得名“五峰”。每峰之下均有一洞,洞洞相連,回環曲折,躬身探路,趣味頓生。假山之前築山館一座,小溪自門前淙淙流過,頗有山間野趣。
東園的格局大抵如是,其設景較為考究,建築疏密也很恰切,但在並不太大的範圍之內,竟然建有六座亭子,實在少見。也許園主特別偏愛“亭”這種建築樣式,才不惜重複建造。盡管我無從親見,但我以為六座亭子集於一園,而且都集中在水池周圍,又無高大建築障隔,環池一覽,盡收眼底,確實太過累贅。但植物配植倒是合理的,將點景建築柔化,使其不顯生硬突兀。
無論如何,東園都算得一座頗有品位的私家園林。當年,一定有許多文人詩家在此寫下了無數美妙詩篇,但都未能留存下來,它們和這座園子一起,在南宋末年元軍南侵時製造的劫難中化為了灰燼。殊為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