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再回首(6)(1 / 1)

隋代摩訶池初建的時候大約隻是一個碩大的人工湖,因為詩人們留下的作品和相關的史料裏幾乎都沒有涉及樓台亭榭等園林建築,池岸植有各種奇珍異木和四時花草,是以自然景觀取勝的,或許還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園林。到五代前蜀主王建稱帝時,情況已有所變化,王建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在池岸增建了許多樓台水榭和一些行廊宮院,摩訶池更有了幾分人文色彩。王建還將摩訶池改名為“龍躍池”,寓意王朝的興盛。後來蜀宮失火,再行重建,摩訶池環岸又建起了許多巍峨的宮殿。有記載說,建造之時,場麵之大,耗資之巨,史所罕見。摩訶池又從“龍躍池”更名為“宣華苑”了,其布局我們也更加清楚:在池的西岸建有迎仙宮和會真殿等建築;在這些建築的周圍有宮牆環繞,形成一個獨立的區域,類似一座園中園;在池的中央又積土為島,並築有一堤與之相連,島上設亭一座,秀雅靈巧;池中蓮荷搖曳,岸邊楊柳依依,景色堪稱奇絕。這是摩訶池的極盛時期,有一首《宮詞》把那一時期摩訶池的情景描繪得十分傳神,詞曰:“三麵宮城盡夾牆,苑中池水白茫茫。亦從獅子門前入,旋見亭台繞岸房。”

摩訶池景色之優美,使前後蜀主都為此傾倒,時常蕩舟池中賞景賦詩。後主孟昶總是攜花蕊夫人一同遊玩,演出了一場纏綿的愛情傳奇。蘇東坡就曾經講過一個有關後主與花蕊夫人夜遊摩訶池的故事。蘇東坡七歲那年曾經遇到一位姓朱的白發老尼,那老尼說她還很年輕的時候就曾跟隨師父到過摩訶池,還住了一宿。那是夏季,天氣燥熱,難以入眠,她便起身來到池邊散步,正巧遇見後主孟昶和花蕊夫人也在池邊納涼。他們親親熱熱地在月下私語,一會兒,花蕊夫人用輕柔低婉的嗓音吟唱起一首小詞來:“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她聽得入迷,竟將那詞一字不落地默記在了心中。但當年那尼姑教給蘇東坡的那段唱詞在經過了四十年之後,已被他遺忘殆盡,隻依稀記得開頭兩句了。而在蘇東坡的印象中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唱詞,便根據頭兩句的意思,將那唱詞補充完整。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是與摩訶池有關的一段軼聞,它連同詩人們的風雅趣事,為摩訶池增添了幾分婉轉情韻。

然而,沉醉於愛情中的孟昶和花蕊夫人完全沒有想到,一夜之間,宋朝的大軍已將成都城圍了個密不透風。這位詩人氣質的國君更沒想到,他那種滿芙蓉花“四十裏如錦繡”的城牆此時更成了毫無用處的擺設,在宋軍的炮火中,頃刻間就與他的王國一起土崩瓦解。

此後,後蜀王宮和摩訶池的一些宮殿被拆毀,引水入池的槽渠也逐漸淤塞,水麵日漸縮小,摩訶池初顯荒疏之象。至南宋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的春天,詩人陸遊來到摩訶池的時候景色依然鮮亮,撩起了陸遊綿綿的詩興。除了《水龍吟》,他還曾作過一首《摩訶池》,詩曰:

摩訶古池苑,一過一銷魂。

春水生新漲,煙蕪沒舊痕。

年光走車轂,人事轉萍根。

猶有宮梁燕,銜泥入水門。

然而到明朝建蜀王府的時候,摩訶池三分之二的水麵已被泥土填滿,沒有了當年的氣象,隻餘下的那一汪水池,使人對它曾經的美麗空自懷想。至明末清初,戰火連綿,宮苑盡毀,草木枯敗,唯餘一池傷心碧,獨對蒼天映孤月。後來在蜀王宮的廢墟上又建起了清朝貢院,曰“嚴肅堂”,摩訶池最後的一窪餘水便蜷縮在嚴肅堂的西北角,已經完全荒敗了。到民國3年,即1914年,興盛了1300多年的摩訶池徹底消失,被填作一塊平地,成了軍隊的操練場。此所謂“滄海桑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