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池
摩訶池上追遊路,紅綠參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看金鞍爭道,香車飛蓋,爭先占、新亭館。
這是陸遊《水龍吟》的上半闋,最早知道摩訶池大約就是五年前讀他這首詞的時候。一開始並不知道它是一座王府的園林,更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隻是覺得這三個字好像應該與“佛”有關。一看注解才知道,此乃隋代蜀都王楊秀在成都城西、城南原舊皇城遺址上所建的一座宮苑園林。我家就住在城南一帶,這更引起了我的興趣,便又查閱了大量資料,才了解到這座園林更加詳細的情況。
這是一座以水為主體的宮苑園林,成都平原沒有湖沼,要獲取寬闊的水麵必掘地取土、注水成池,方能形成浩然之勢。據說楊秀素好園林,尤有親水情結,便在築造廣子城的時候調集大批勞工晝夜取土,曆數月而成大池。據記載,摩訶池占地達500餘畝,每當晨霧輕籠、微雨含煙之時,便給人以煙波浩渺之感;而每當春陽高照,清波微泛,池麵則水光瀲灩,又有遼遠無際之感。盧求所著《成都記》記載說,楊秀城池築竣,而池尚未命名,一日,一僧人前來遊賞,見池寬水闊,景色優美,便脫口道:“摩訶宮毗羅!”梵語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意思是說,此巨大若湖的水池,定有蛟龍生焉。後來楊秀便將其命名為“摩訶池”了。
摩訶池建成以後,聞名遐邇,引人神往,文人墨客紛紛慕名前來遊賞,詩酒唱和,好不風雅,還留下了許多美妙的詩篇。感謝這些細膩而多情的人,是他們充滿感情的描述,才使我們對這座蜀中名園有了些許感性的認識,才可能在腦海中依稀複原它曾經的美麗。
公元759年,大詩人杜甫攜家眷來到成都,投奔他在成都做官的朋友嚴武,並在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顛沛流離的日子總算過去了,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他鬱悶的心情亦隨之好轉了許多。當嚴武邀約他到摩訶池遊玩的時候,杜甫欣然應允。此後,這裏便成為他與嚴武以及許多文朋詩友經常聚飲的地方。杜甫初到摩訶池時,被那裏的美景迷住了,寫下了一首題為《暢當詩》的五律:
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淺觴寧及醉,漫舸不知移。
蔭林箅光冷,照流簪影欹。
胡為獨羈者,雪涕照漣漪。
最“小資”的便是三、四兩句,薄醉之中泛舟於池,兩岸景色迷人眼眸,醺醺然也,不覺風送船動,一任漂移。這是典型的文人之遊,詩酒之樂。有了酒的催化,詩興頓起,有了詩的點染,景物更生靈性。
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
不辭不為青春醉,隻恐鶯花也怪人。
這首《殘春遷興詩》出自當時的劍南節度使高駢之手,也是寫摩訶池上泛舟觀景的怡然心境。畫船輕搖,槳聲欸乃,青春做伴,沉醉春風。這是盛唐陽光下的摩訶池,詩人眼裏的摩訶池,盡管我們不能知道當年摩訶池整體的布局、風格和更多的細節,但我們知道摩訶池美麗的景色是怎樣地陶醉了詩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