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再回首(4)(1 / 1)

想想當年,那是怎樣的情景:成都城毀,虎狼為患,千村薜荔,荒無人煙。那淒然慘象深深地印在了曆史的記憶之中。我在翻閱清代學者費密所著的《荒書》時,讀到了這樣的句子:“成都空,殘民無莊,強者為盜,聚眾掠男女屠為脯。繼以大疫,人又死。是後虎出為害,渡水登樓,州縣皆虎,凡五六年乃定。”掩卷而思,不禁慨然,曆史上每一次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都給一個腐朽沒落的王朝以致命的打擊。無產階級的觀點認為,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為爭取自由獨立而進行的鬥爭推動了曆史的前進。的確,它的進步意義自不待言,但每一次農民運動幾乎都在摧毀舊製度的同時也對人類文明的成果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再想那秦末項羽,揮師鹹陽,軍旗獵獵,鐵蹄過處,狼藉一片,壯麗的阿房宮也在那次戰爭中灰飛煙滅。杜牧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農民軍多為義氣之士,少有文化,意識不到文明成果的重要意義。痛恨那剝削階級,自是“恨烏及屋”了,殺了他的人,還要燒了他的房。當然,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引發的戰爭也一樣慘烈,對文明的踐踏更加令人發指。

城已不存,何論園林。在這場浩劫中成都園林無一幸免,建在城裏的,均成瓦礫;散落郊外的,僅存輪廓。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實物遺存,多為清人在舊址上重新建造起來的。張獻忠燒毀城池之後,入主中原的清政權尚無力徹底收拾舊山河,大約經過20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到康熙年間,重建計劃才得以實施,荒蕪多年的成都才又逐漸煥發了生機。

檢索成都園林的曆史,才發現在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成都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宮苑園林和私家園林。隋唐時期曾建有“摩訶池”、“合江園”、“崇勳園”、“皇花園”、“中園”等著名園林;宋代所建的“東園”和建於五代十國末期的“西園”在當時也十分有名,但它們都毀於元朝和明朝的戰亂。到清代,在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各地文化交彙,為園林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批融南北東西園林風格於一體的私家園林相繼建成,“宮保府”、“李府”、“大夫第”和“可園”是當時最為著名的私家園林,被稱為“蓉城四大花園”,它們曾是時人競相效法的園林典範。另外,“龔氏遽園”和“芙蓉池館”等也頗為不俗,但這些園林精品我們今天已無福消受,到民國時期便已消損殆盡。

盡管這些在成都曆史上曾名重一時的園林早已灰飛煙滅,但它們在這塊土地上刻下的痕跡並未被歲月抹去,曆史記下了它們曾經的輝煌。盡管成都園林還無法達到北京的皇家園林、江南和嶺南的私家園林那麼高的藝術成就,但它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