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鸝館”內還鑿有一條小溪,水自園外引入,在園裏沿回廊繞了一圈,形成一個“口”字,再加上回廊和正廳圍合而成的一個“口”字,聽鸝館的平麵圖便是一個標準的“回”字了。這個設計是不俗的,它給人一種形式美,而且沿著回廊觀賞奇石的時候,旁邊似有若無的流水聲總也伴隨著你,像是一種流動著的背景音樂。遂想起兩句詩來:“何必絲與竹,流水有清音。”在小溪的兩岸植有許多的花草,還擺放著各式盆景,園中大樹參天蔽日,構成清幽雅致的庭院景觀。
這便有了私家園林的趣味了,相當於私園中的園中園。在私家園林中,園主總會辟出一個類似“聽鸝館”。這樣的小園來放置和展示他的收藏,這是關乎品位的大事,它會增加園林的內涵。這樣的小園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像是園主極其珍愛的一件案頭清供。
“聽鸝館”的左側開有一道小門,通往“聽鸝苑”。“聽鸝苑”是個小巧的盆景園,我進到“聽鸝苑”後回過頭去看那道門,隻見黃石擁立,竹樹掩映,就像是一件不錯的盆景。盆景園也是園林的一大構件,是表現主人情趣的場所。如果說園林是微縮的江山,那麼盆景就是寫意的山水。“聽鸝苑”的盆景品種繁多,我大致歸了一下類,有川派、蘇派、浙派、徽派、通派和嶺南派,各派佳品薈萃,品位也著實不低。我對盆景藝術的研究並不透徹,不能深諳製作的技法,但可以欣賞。我在這個大約不到三百平方米的園子裏轉了半個小時,以至管理員都以為我心懷不軌。我便繞著
“聽鸝苑”背後那堵深灰色的弧形圍牆,朝著我還不太清楚的遠處走去。
這時頭頂上濃密的枝葉間傳來幾聲恰恰的鳥啼,細聽好像真的是黃鸝,我奇怪現在怎麼還有黃鸝?這“聽鸝苑”裏竟然真能聽到黃鸝鳴叫,實在讓人高興。那鳥莫非識得這“聽鸝苑”,專門飛來這裏啼叫,為它點題?我想,這武侯祠應該給那些鳥兒發些獎金才好。
我繼續往前走,發現那弧形圍牆正好圍成一個正園,我才意識到,裏麵該是“惠陵”了,“惠陵”便是劉備的墓。劉備仁慈愛民,以仁惠治蜀,故稱“惠陵”。以前我沒走過這條路,這回倒是一個發現。但“惠陵”我是看過若幹回了,便又繞到東麵的荷花池去看那裏的古建築。
荷花池這時不好看,盡是些枯垂的幹荷葉,若是在盛夏就好了,荷花荷葉模樣都好,微風一吹,搖頭晃腦地討好遊人,倒像是家裏養的寵物。就是秋天景象也好,特別是深秋,有蕭索之美。想起幾句詞來:“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隻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但眼下是春,真叫個不合時宜。工人們正在打撈殘枝敗葉,水麵漸漸幹淨起來,為即將到來的夏日的繁榮騰出地方。盛夏,在四麵的建築裏都可以賞荷,北麵的桂荷樓便是賞荷的最佳位置。這是一座重簷歇山頂的樓宇,它的飛簷翹得並不高,整個建築也給人穩重敦厚之感,呈現出北方建築的特點。但相對於並不闊大的池麵,桂荷樓的體量顯得大了一些,而遊廊的一排立柱看上去又感覺過細。西側為一船舫,很是精巧,體量適度,進出船廂的兩個圓形木門也極有特點,一眼看去就覺得像是一條船。船舫靠近池邊的廊子上有一排美人靠,側身扭頭賞荷,會讓人的身姿顯得優雅,特別是那些年輕而又美麗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