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讀 園(7)(1 / 2)

這兩種石頭各有妙處,我都喜歡。石,在園林中常常是山的代稱,疊石是一門專門的學問,需要極高的技巧。在明清兩朝,疊石的匠師是很受尊重的,他們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也說明石在園林當中所起的作用不小。園林中若沒有了石,就好像是沒有了骨骼,而富有匠心的疊石會讓園林顯得柔而不軟,媚而不嗲,它使園林脊梁挺拔。石,在山中與溪畔為石,在案頭和園中便是“品”了。

武侯祠的這組假山情趣不俗。我沿著一條小徑穿過假山中留出的石洞,跨過與之相連的小溪上的曲橋,感覺有一種天然之趣,但這一段的溪岸竟用了水泥護築,不免顯得生硬,這大概是現代擴建或維修的結果。現代人的心性確也比古人浮躁,在細節的處理上遠不到位,審美趣味也趨於低下。其實包括“聽鸝館”的漏窗、假山旁的曲橋和“觀星樓”的屋簷等在內的許多細節,在工藝上都是粗糙的,細看不得。也難怪,如今早已不是古典園林興盛的時代了。

那些精致的時代再也無法回頭。

我又朝著位於祠堂區最北端的結義樓走去。我想沿著中軸線自北而南再看看祠堂區,以往我的精力多集中在祠堂建築上,沒太在意周圍的環境,這回卻發現祠堂間的那些柏樹竟然是那麼的瘦小,全然感覺不到杜甫所言“柏森森”的氣象。我記得杜甫在《古柏行》中曾這樣描寫道:“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耗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丈。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與之相比,如今的柏樹簡直就是樹苗,我絕望地想,等那些柏樹蔚然成林,我可能都已不在人世了。

柏樹是我很喜歡的樹種,《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它四季常青,象征長久與繁茂,古代帝王的皇家園林和墓地都無一例外的種有柏樹。那種森然的景象能夠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也寓意王朝興盛,代代相傳。我在想,除了柏樹,還有什麼樹可以配得那功高蓋世、名垂宇宙的諸葛孔明呢?

我走出武侯祠大門的時候已快要閉館,遊人都已散盡,工作人員開始打掃庭院,沙沙的掃地聲使這座空空的園子顯得更加幽寂;而幾步之遙的大門外,車水馬龍,一道斜陽將那些古老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屋頂鍍上了一層金黃的色彩。一時間,我竟不知今夕何夕?

望江樓

我總是將遊園稱為“讀園”。我覺得隻在園子裏遊走一下是不能真正感受園林的,在遊動中慢品它的滋味才是遊園的高境界,所以得“讀”。讀園像讀書,讀書是一個人完成的,兩個人或者多個人在一起怎麼讀書?那是討論作業。所以我是不會邀請任何人同遊的,也會謝絕任何人的邀請。

去望江樓的時候,管理處的同誌見了我,便很熱情地陪同,還請來一位導遊小姐為我解說,我都婉拒了。遊園是你和一座園子的靈魂隔著時空的對話,是不需要任何第三者的,何況為我解說的還是一位美麗的女子,怕是整個遊園的過程我的心思都會放在她的身上了。

我就趕緊跟她們握手告別。然後退回到公園大門口,重新開始。

望江樓以竹開篇,一條平整的直道兩旁擁滿了翠竹,蔭翳著,調子忽地幽了。旁邊的景物都被障住,隻能往前麵望去。前麵竟也有一巨物障著,是一座假山,下麵環以橢圓形水池,假山上幾株姿態奇異的小樹枝葉繁茂,橫逸斜出,草和苔蒼翠了它的麵容,看上去像是一個大型的盆景。這個設計是聰明的,這假山的功效類似一座照壁,但照壁放在這裏就太過莊嚴了。望江樓是為紀念薛濤而建的,薛濤是才情激蕩的詩人,更是一代紅粉,紅粉詩人都不大喜歡莊嚴。於是障景也便溫山軟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