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很艱辛,輾轉幾千年,代代在改革,舊貌變新顏。
講到了實法,也說明了佛教確實有實法的存在,但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佛法基本都是以教理教義為主,而實法的經典集合沒有傳進中國,就我們前麵幾卷所講的華嚴性量,隻是表述了華嚴的實量,但是具備修華嚴的真正方法,後人不得而知。這就是將居士和雲隱師父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也是佛教千年來一直困惑的問題,究竟佛法有多少,佛所講的經典有多少,現在幾乎是無法找到真正的數據了,雖然現在大藏經整理了經律論三大部,實際上都是基礎經典,世親菩薩立論,一樣沒有找到佛教全部經典,也隻是站在般若上去找論點,後期才產生了唯識,唯識其實也就是般若識。所以說佛教經典並不是完全進入了中國,玄奘時期,帶回的經典也隻是一點點。大部分是屬於基礎經典。這就是中國佛教最後從建製佛教發展成中國風格的佛教的過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以完善戒規,整肅僧紀、著述講經,創製懺儀、建寺布施,護持佛教、舍身寺院,倡導信佛起,才慢慢有了戒律,規矩,上殿等佛事,梁武帝作為一代帝王,《斷酒肉文》,並下令全國僧侶必須遵照執行,凡有違犯者,依佛教有關戒條治罪。現在的五堂功課,那都是元明朝時期改良過的,在改良過程中,增加了很多中國固有的文化內容。就因為佛法沒有全部進入中國,才產生了宗派說,也就是讓大家從不同點去探索佛教的根本,如同諸子百家時期,沒有真實的方法,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會明白是什麼。佛教改革曆經多少朝代改革,但是並沒有真正的完善了佛法,隻是完善健全了佛教製度,雖然是製度現象,也是推進佛教發展的一個過程,這些大家必須要明白。原始佛教的教理,有部分人認為小乘佛教很完善,其實小乘佛教的經典同樣不具備佛陀所說經典的全部,也隻是在基礎課的基礎上,減少了人為製造的章節,不能代表佛法全部。我們從中國道家儒家思想,可以得到肯定,中國固有的文化體係中,與佛教不謀而合的觀點同樣存在,比如克己複禮,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說法,這與佛教所描述的本性運化自然觀點是一樣的,為什麼說佛教是最圓融的呢?那是因為佛教具備了立智立製,意思是講佛教有完整的體係,比如經典的存在,僧眾的存在,這些都是真實的。而其他教派隻是文字,甚至文字記載都不完全,沒有保存完整或者根本達不到高深二字,道藏的很多東西,也摻雜了佛教很多內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實法的必然需要大眾從修行去尋找釋迦本源,而透過這些本源的特性,我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高深的佛法,這是雲隱師父和大眾們一直疑惑的問題。
雲隱尋根祖,首選五台山,落腳顯通寺,仰觀靈鷲顏。
前卷談到了佛教的發展過程,也談到了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很多經典是不全的,各宗各派都是從宗派重點去談佛教,甚至有人認為某某宗是正宗,其實佛法沒有什麼什麼宗,都是人為無事生非造成的,宗派越多,佛法越容易走樣,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既然說中國佛教的現狀與原始佛教差距甚遠,雲隱師父和他的三個小徒弟,也就決定走訪世界各地,尋找依據,來證實佛教發展過程中丟失了多少精華,添加了多少人為因素。導致了大眾上千年隻有修行形式,而沒有究竟成道,其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裏?雲隱師父能如此的發現,那也是薑居士的功勞,這個將居士,早年修行很好,但是幾十年也就隻能講點華嚴的狀態和契入的過程,但是後麵是什麼,自己也說不上來,相對比其他修行人要高很多了。這時候雲隱師父已經有了打算,準備帶著三個徒弟,延逸,延昶,延棽先朝拜四大名山,尋找佛陀的足跡。從桐柏山到五台山,需要經過安陽,安陽地處河南東北部,與河北邯鄲接壤,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而安陽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興盛,雲隱和弟子們從安陽一路朝山,參訪,最終到達(現名)五台山顯通寺。顯通寺最初叫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並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 \"大顯通寺\"。大家能從寺院名字的變化,就能看出來意思了,佛教的發展摻雜人為因素很多,顯通寺曆經更名,但是也留存很多碑文記載,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五台山破土建廟這算是五台山第一座寺院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