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應明
餘過古刹,於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一錄。翻視之,雖屬禪宗,然於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明者。亟攜歸,重加校讎,繕寫成帙。舊有序,文不雅馴,且於是書無關涉語,故芟之。著是書者為洪應明,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識前言
“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讀懂《菜根譚》體味人生百種滋味。
《菜根譚》是明朝洪應明所著。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萬曆時人。籍貫不詳,晚年歸隱山林。
《菜根譚》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它融合了儒家、釋家、道家的思想,並將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把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對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抗拒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譚》內容文字精練,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全書多用意味深長的警句,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原文】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①。
【注釋】①履過:指走過。
【譯文】想要具有純金美玉一樣純潔的品德,一定要經曆烈火般的煆煉;要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一定要經曆如履薄冰的艱難。
【原文】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①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②,須假眾木以撐持。
【注釋】①罅(xi?):裂縫、縫隙。②淩雲寶樹:指西方佛地的寶樹。
【譯文】因一念之差而辦錯了事,就會使你覺得所有行為都有過失,所以防範差錯就像渡海攜帶的氣囊一樣,容不得針尖大的漏洞;什麼樣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無愧無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淩雲寶樹要靠眾多的林木扶持一樣,要多多積累善行。
【原文】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
【譯文】忙的時候與人交往,如果先在空閑時檢點一下自己,過失自然就會減少。做事情時的各種計劃,應事先平心靜氣地仔細考慮、周密策劃,錯誤的想法自然就會消失。
【原文】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①,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注釋】①驚世駭俗:因言行異於常道而震驚世俗。
【譯文】做好人行善事卻時時想要高人一等,施舍恩惠給別人卻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和表揚,修德業總想著要驚世駭俗,培養節操是為了顯得與別人不同,這些都是修道行善中的刀槍,探求真理路上的荊棘,在修道的時候最容易攜帶這種念頭,而且最難根除。必須滌洗淨殘留在胸中的糟粕,在它還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就根除掉,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本性。
【原文】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複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①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複生矣。
【注釋】①芥蒂:此處指凡俗雜念。
【譯文】能夠把富貴看得很淡泊,卻不能減輕一下渴望富貴的想法;能夠重視義理,卻又加重了對義理的推崇之念。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歸根究底是因為沒有脫離凡塵,心中還有凡俗之念。倘若這種念頭根除幹淨,就像壓在石頭下的枯草,石去而草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