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菜根譚1(2 / 3)

【原文】紛擾固溺誌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誌恬愉,以養吾圓機。

【譯文】紛紛撓撓固然可以阻溺心誌,但是枯滅寂寥也能使心靈缺少生氣。所以學道之人應該讓心靈有安棲之處,玄靜默察,以發現真正的自我。也應該用淡淡的愉悅契合心靈,使自身的心機圓融美滿。

【原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複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昨天的錯誤不可保留,留下了就會死灰複燃,使尚未覺悟的塵世俗情妨礙悟得的真理;對於今天的正確不要太執著,太執著了就像滯留在胸前的殘渣,使悟得的真理變成了欲念的根源。

【原文】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①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注釋】①驕矜辭色:言談舉止上驕傲盛氣。

【譯文】平常無事時就想到我是否有閑雜念想。遇到事情時便想到我是否有心浮氣燥的時候。得意時便想我是否在言談舉止上有驕敖盛氣。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恨不滿的想法。隻有時時檢討自己,才能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由有到無,這才是求取學問的關鍵。

【原文】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譯文】一個人隻有真正具備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才會在遇到任何變化時都有應付自如的方法。創立事業、建立功績,都要腳踏實地去做,如果稍為有羨慕聲名的想法,便會使原有的成果變得虛假不實。探究道理、修養德性,時時都要以安身立命為基礎,如果稍微有計較功效的念頭,便落入世俗塵情之中了。

【原文】身不宜忙,而忙於閑暇之時,亦可儆惕①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注釋】①儆惕:警惕、戒懼。

【譯文】人不可以太忙碌了,應在閑暇的時候適當調節自己,但是閑得太長久了卻容易產生惰性;人也不可以太放縱自己,緊張之後適度的放鬆自己是必要的,不至於使自己的神經因為緊張而繃得過緊,使自己保持一張一弛的狀態。

【原文】鍾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①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縻②。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誌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注釋】①麋(mí)鹿:也稱四不像。②羈縻:束縛。

【譯文】鍾鼓本身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人們為了聽到優美的聲音去擊打它;麋鹿是一種生性安逸的動物,因為被圈養而使它的性情受到束縛。由此可見名利是招來禍患的根本,欲念是喪失誌向的媒介。作為一個有學識的人,一定要盡力把名利和欲念從自己的思想意識中清掃幹淨。

【原文】一念常惺①,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②。

【注釋】①惺:清醒、領會。②地網天羅:寓意為防範嚴密而無法脫逃。

【譯文】隻有保持每個念頭常常清醒,才可能躲避種種似神弓鬼箭式的報應、災難;隻有保持一塵不染的純潔心靈,才能不受天地間萬物的束縛。隻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做到防微杜漸,一塵不染,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