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者無畏,一網情深:馬雲創業曆程(1)(1 / 1)

1.互聯網: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一張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臉龐,一派狂狷不羈、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一副兩肋插刀、不計回報的古道熱腸;以“光明頂”命名公司會議室,與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聯網英雄人物“西湖論劍”……種種言行,頗似一位縱橫商海江湖的大俠。他就是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開拓者,阿裏巴巴網站創始人馬雲。

少年馬雲頗有俠風,為人重情義,時常幫朋友打架,為此曾受傷縫13針,受過很多處分,也因此多次轉學。無論老師還是領導,都對他的前途不太看好。

從小到大,馬雲的學習成績都在下遊徘徊。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高中考大學考了三次,特別是第一次高考,數學居然隻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參加高考前,他的班主任說:“你要是考上的話,我的名字倒過來寫。”

也許是班主任這句話的刺激太大,1984年,曆經挫折的馬雲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杭州師範大學外語係――其實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但碰巧那一年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進入本科,並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為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後的馬雲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做英語老師。1991年,不甘平庸的他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譯社。沒想第一個月就铩羽而歸,收入700元,房租卻要交2000元,成為別人口中的笑料。不少朋友動搖了,放棄了這個翻譯社,但是他堅持下來了,他認為任何事都貴在堅持,隻要做,就會有前景。他在廣州和義烏進了貨,在翻譯社裏賣鮮花和禮品,以小商品買賣來完成他的原始積累。

1994年底,馬雲初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計算機沒有絲毫認識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出於好奇,馬雲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具有商業頭腦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之後,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狂妄的想法: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在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滿30歲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而且即將升職做外辦主任。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決定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事物。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也才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剛剛麵世;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處在這樣的社會情形之下,馬雲站在了時代的前沿,他夢想自己用互聯網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時候杭州還沒有開通撥號上網,他的想法自然遭到親友的一致反對。馬雲請了二十多個朋友來家裏,給他們講互聯網,不知是自己講的不清楚,還是朋友們當時還無法理解,總之最後包括他在內,所有的人都感到稀裏糊塗。二十多個朋友,隻有一個人支持他試一試。

馬雲輾轉難眠,思考一夜,決定幹,哪怕是二十多個朋友全部反對也要幹。

馬雲的一身俠氣,使他和別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其實,對於互聯網他也並不是非常有自信,而是認為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種經曆,為了這種經曆他也要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