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者無畏,一網情深:馬雲創業曆程(2)(1 / 1)

2.領導“窮人”鬧革命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夠兩萬塊錢,“海博網絡”公司正式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經營項目是專業給企業做主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7個月後,與杭州臨近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達到了突飛猛進的程度。這時,各企業紛紛要求建立自己的主頁,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兩千字內容、一張彩照,是兩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鬆鬆賺了500萬,並在國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7年,馬雲接受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帶著自己的創業隊伍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數個國家級站點。

這段時間的工作經曆對馬雲彌足珍貴。馬雲坦言:“在這之前,我隻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曆,讓我清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開始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年初,開闊了視野的馬雲返回杭州,進行新的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怎麼運作?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深諳最底層的市場,對中小企業的困境了如指掌。最後,他毅然做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隻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劃分成窮和富,那麼互聯網就應當屬於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都有自己專業的信息渠道,能夠開出巨額廣告費;而中小企業就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們才是互聯網最大的渴求者,馬雲立誌要領導窮人鬧革命。

馬雲要做的事就是要把全球的中小企業資料都收集起來,進行彙總,成為一個對外的平台。這就好像把散沙集合,必定能夠聚散沙成鐵塔。這也是互聯網經濟的特色,以小的方麵來和大的方麵相抗衡,以快的推動慢的。

就這樣,1月,馬雲的阿裏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誌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的互聯網熱潮正處於激湧狀態,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雲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這時是逆風而起,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新興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裏巴巴所采用的獨特B2B模式,就是現在在美國,也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成功範例。

1年底,馬雲以6分鍾的講述獲得有“網絡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隻有3分鍾的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軟銀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隻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且孫正義還跟一家公司老板親自談判,這在以前沒有先例。可想而知,馬雲的被重視程度。

最終,馬雲果然沒有讓孫正義失望,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第一年,阿裏巴巴的會員就達到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低迷時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並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如今阿裏巴巴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