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創業中的風險
1.進行理性創業
特別是初次創業,一定要理性思考,弄清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創業的盈利模式
必須找到利潤點,要有明確的利潤來源。
(2)要做最糟糕情況下的運營預算
不要以理想的數據來作預測,要防止投資預算偏小、市場預測失準、成本估算偏低等現象,過於理想化必然導致預期效益偏高,出現問題時就會措手不及。
(3)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
初次創業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打造一個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以此有效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率,使企業運營事半功倍。
(4)各種資源“鏈條”不能斷
這裏的資源是指原輔材料、人才、產品、資金、渠道等要素。為做到這一點,企業必須降低對某些資源的依存度,或者具備調動、牽製資源的能力。
(5)產品潛力
無論是有形產品還是無形產品,產品必須有市場潛力與市場價值。這關係到產品成長性,如果產品成長性差,那麼創業也就難以成功。
2.自我檢查分析
初次創業,你可能會遇到來自不同方麵的風險,如政策風險(諸如國家及地方性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臨時性、突發性出台的政策法規等)、決策風險。不同的決策方案有不同的機遇成本,以及不同的機遇風險。
(1)市場風險
這是核心風險因素,如更強勢的競爭對手出現導致競爭加劇、市場形勢變化。
(2)擴張風險
諸如企業規模擴張、經營領域擴張、項目擴張等方麵的風險。如果擴張很盲目,不能與企業能力、市場需求合拍,是極其危險的。
(3)人事風險
其實人事風險不僅僅表現在使企業組織不能正常運行上,還表現在當員工不能為創業企業所用時,到競爭對手那裏去挖創業企業的“牆角”等。
麵對不同方麵的風險,你需要自我檢查分析,具備一些基本的素質,如勇氣、信心、行業背景和思考能力。其中,創業勇氣和信心是第一位的,很多創業者曆經艱辛與磨難,最終能夠走出創業低穀,信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對於第一次創業者來說,最難過的就是“心理關”:怕賠、怕軟環境不好,這種心理阻礙了無數人下海創業。如對於資金難的問題,你可以通過向朋友籌集;可以設計商業計劃書去融資:可以申請創業基金;可以貸款。在創業時,要善於整合內外資源,有效借助外力或外部資源來降低創業成本,加快企業成長速度,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並提高企業創業成功率;要具備足夠的隨需而變的能力,隨時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變化;善於走“捷徑”,早點開始積累,諸如“邊打工邊創業”——賺著老板的錢,學著老板的經驗,為老板做事的同時自己的事業也起來了,然後適時撤出;“先做員工後做老板”——一先為老板經營公司,然後再承包公司,乃至最終買下公司,這是一種最好的“捷徑”。因為“聚變”和“裂變”都推動企業成長,要善於裂變,開始內部創業(如蒙牛是從伊利裂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