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卡丹是怎樣從一個普通的裁縫師開始創業的
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出身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小失學到處流浪。但當他長大成人後,他的事業從設計服裝領帶到設計汽車飛機的模型;從開設餐館到經營香水、家具、巧克力……幾乎無所不包,並樣樣經營都獲得可喜的成功。現在,他的皮爾·卡丹集團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跨國大企業,他擁有的財富超過10億美元。皮爾·卡丹的成功,他在北京的一次講話中說得十分明白,他說:“我是一個普通的裁縫師,一根針,一根線,千支筆,伴隨著我的艱難奮鬥史。”
皮爾·卡丹14歲時,為了生活而到一家小裁縫鋪去當小雜工。盡管生活艱難和文化水平較低,但卡丹的誌氣卻滿高的,他在工作中很快就對服裝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有空閑就注意本鋪裁縫師的剪裁和設計過程,細心觀察。後來,他漸漸對華麗高雅、款式多樣的舞台服裝顯露出興趣。為此,他決定白天工作,晚間到聖艾蒂安的一個小型業餘話劇團去當演員。其實,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誌在研究各種舞台服裝的造型和款式,他做夢也想當服裝設計師。1945年底。他為尋找更能發展自己的機會,辭去了時裝店工作,到世界有名的時裝中心巴黎去。在巴黎,他很快就被帕克女式時裝店老板賞識了,聘為該店裁縫設計師。不久,他為巴黎戲劇界首次設計了一批舞台服裝,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他因此成為巴黎服裝界知名人物。
眾所周知,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繪畫、美學、裁縫等多門藝術於一體。
皮爾·卡丹既沒有學習過繪畫及美學,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不被這些困難所阻擋,從頭到尾自學苦練。他對畫圖、剪裁、縫合、選色、造型等都細心研究,反複練習提高,使得每一工序都嫻熟不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卡丹不僅在時裝設計上走了一條全新之路,而且發現巴黎時裝雖很有名氣,但隻麵向極少數達官貴人,發展的路子不廣。於是他首先設計了麵向大眾的流行成衣。
由於設計成衣是一種革命性的創造,他設計的成套時裝式樣迎合了社會的需求,因此他創辦的皮爾·卡丹服裝公司生意十分興旺。以後他接連推出各式各樣不同規格的流行成衣,很快占領了國內外大量服裝市場。卡丹很快地富起來了。
皮爾·卡丹設計的時裝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式樣新穎,富有青春感,線條明朗,色彩鮮明。皮爾·卡丹由於設計服裝的成功,曾三次獲得法國時裝的最高榮譽獎——“金頂針”獎。
星巴克老板怎樣把咖啡豆磨成金沙
在運營了近20個年頭後,星巴克依然以每天5家店的速度在全球擴張著它的版圖。不管是在咖啡文化盛行的歐洲,還是以茶文化居傲的亞洲,對全世界咖啡消費者來說,“除了欣然接受變化,你們別無選擇”。
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會麵,即使是在此之前對咖啡一無所知的人。
“你不喝咖啡?!沒關係,我會讓你慢慢地喜歡它。”在央視《對話》欄目的錄製現場,舒爾茨用他招牌式的微笑對一位自稱從未喝過咖啡的現場觀眾遊說著。在對話的過程中,他幾次不自覺地撫摸一下自己的臉。這個輕微的舉止讓人感到眼前這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並在十幾年時間裏創造出星巴克商業傳奇的美國人原來不失可愛。
“海盜”船長
“我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到全世界的星巴克店去看望我的夥伴。”一邊說著,舒爾茨一邊扭頭去觀察旁邊年輕的中國員工。在他看來,“夥伴”一詞,更能夠讓人覺得他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在提問的間隙,這個地道的美國人會慢慢地喝上一口麵前紙杯裏的礦泉水,從眼神裏可以看出他像是在抱怨:為什麼不是咖啡?
“長得有點像海盜”。身旁有人小聲地說。
的確,記者眼中52歲的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人高馬大,一頭蓬鬆的金發,讓人聯想起電影中的西西裏海盜。這位出生貧寒的孩子曾說:“我從小就不敢正視水晶球。”多年後,作為星巴克的總裁的舒爾茨卻願意相信:“每個人都有能耐實現水晶球裏所見的美景。”熟悉星巴克的人都明白他所說的美景是“把咖啡豆磨成金沙”。
舒爾茨稱自己絕對是一個忠實的咖啡迷,一天5杯的咖啡量讓人們驚歎不已。
就是這種對咖啡的鍾情讓舒爾茨曾被人認為是一個瘋子。
20世紀70年代初,在星巴克發源地西雅圖,正是一片蕭條:當地最大的雇主波音航空公司大裁員,三年裏從10萬雇員裁到不足4萬,這使國會山一帶美麗的社區全搬空了,許多人因為失業隻好遠走他鄉,西雅圖飛機場附近的廣告牌還有心思拿它倒黴的居民們開玩笑:“最後一個離開西雅圖的人,請關上燈!”——人人都說這不是做生意的好時機,而做一門新的生意更像是發瘋。
但當時,舒爾茨的確是“瘋了”。
雖然人們認為一個在布魯克林卡西納貧民區長大的孩子是沒有“資格”瘋狂的,但舒爾茨把這些經濟蕭條的景象當成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隻有經濟衰退了,人們才有心思坐下來喝杯咖啡,發展一下鄰裏情誼。”他說。
事實上,在20世紀70年代初,由3個酷愛咖啡的大學生創立的星巴克,在近十年的時間裏隻開出了四家店。1982年舒爾茨加入後,擔任運營與市場總監,由於他堅持激進擴張的主張,與星巴克元老意見相背,被迫離開星巴克。但這怎麼能讓他甘心?1987年,這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竟召集一批投資者趁機買下處於財務困境的星巴克,把原先的老板炒了魷魚,從此將星巴克駛上了快車道。
在舒爾茨眼裏,喝星巴克的咖啡,更像是一種工作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1971年星巴克在美國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到1996年在東京首次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如今,星巴克已經在北美、拉丁美洲、中東和太平洋沿岸擁有超過9500家連鎖店。
“在亞洲,確切地說在中國,將成為除美國之外的最大市場,這個市場有著巨大的商機。”舒爾茨說。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打造了中國第一家星巴克分店,目前在中國已經擁有了140多家店。
今天,人們可以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看到星巴克,裏麵的人或許是在和朋友聊天,抑或在工作。在舒爾茨看來,中國市場已不再陌生,這可能促使星巴克采取更為激進的擴張。
長期以來,星巴克在北美及海外保持著每天新開一家店的速度,這被其本土的競爭對手稱為“掠奪式”擴張。然而,就在全球巴克店接近10000家時,舒爾茨不僅沒有收手,反而迫不及待地撕破“大副”的製服,吹響“海盜”的號角:“在未來的12個月內,星巴克的目標是新增1800家店,也就是每天開5家。”當被問及“中國開店計劃”
時,舒爾茨微微一笑,兩手一攤:“這是一個秘密。”
熬製“星巴克”
舒爾茨認為,星巴克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得益於專注品質和注重員工福利。在星巴克總部,每天上午7:30,星巴克咖啡教育專家就會走進八樓的氣味實驗室,穿上他們專用的黑色圍裙。20平方米坪不到的空間放了三張長桌子,擺滿盛裝不同咖啡的杯子。用湯匙舀起一勺咖啡,湊近鼻子仔細聞,“咻”一聲將咖啡吸人口腔,不到兩秒就把口中咖啡吐進一個金屬製的沙漏狀容器。接著,再嚐另一杯咖啡,啜吸、漱咖啡、吐掉,重複同樣的動作。
“這是星巴克每天的例行工作,因為早上的嗅覺與味覺較靈敏,必須掌握寶貴時間。”舒爾茨說。就像品酒師一樣,星巴克氣味實驗室的六個杯評師一杯又一杯地啜吸著不同來源地、不同烘焙時間的咖啡,在將近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裏,要測試六到八種咖啡。最高紀錄是,一個上午測完兩百種咖啡。測試記錄將作為星巴克咖啡采購或烘焙的重要依據。在確認咖啡豆之後,先取1/4磅,在氣味實驗室一台樣品烘焙機進行少量烘焙。
舒爾茨非常重視氣味實驗室的功能,每天經過實驗室時,看燈亮著就敲門進去。把專心測試的杯評師們嚇一跳。有時候,他甚至親自上陣,跟杯評師一起測試咖啡。
星巴克最引以為傲的不隻有產品,星巴克的員工福利也在美國引起熱烈討論。
2006年,《財富》雜誌評選美國最受尊崇企業,星巴克排名第三,其原因之一,就是員工福利做得好。把員工擺在第一位,甚至以“夥伴”取代“員工”的稱呼,是因為舒爾茨堅信,唯有公司把員工服務得好,員工才能夠以愉悅熱忱的心去服務客人,成為星巴克最好的宣傳者。
星巴克的員工福利製度,從保險及股票兩方麵著手。每個新進員工報到第一天,就領到一本員工薪酬福利手冊,符合資格的正職與時薪人員,都有資格享有綜合性的全套福利製度,包括配股計劃、醫療保險等。
“星巴克”拒絕“加盟”
至於為什麼叫星巴克,舒爾茨說,事實上,決定使用“星巴克”這個名字時曾討論了很久。星巴克早期的三位發起人中,有一位熱愛文學的發起人從名著《大白鯨》中找到了靈感,星巴克(starbucks)就是這部小說中“畢闊德”號上愛喝咖啡的大副史塔波,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海上冒險故事,也讓人回憶起早年咖啡商人遨遊四海尋找好咖啡豆的傳統。而目前星巴克標誌中央的“魚美人”,與史塔波關係密切,從“技術上”來講,她是帶兩條尾巴的海妖。
作為大學時代校橄欖球隊主力,舒爾茨在商戰中極具進攻性。事實上,這種“海盜船長”的強硬個性在某種程度上使星巴克在發展中避開了兩個“暗礁”:一個是舉債收購,一個是特許加盟。
舒爾茨吸取了星巴克早期發起人舉債收購拖垮公司的教訓,改用人股籌資的方式,直至1992年上市。“幾年之後,我才發現每籌募一次資金,我的股權就被稀釋一次,”他說,“今天我仍保有領導頭銜,並非我握有高比例的股票,而是靠著我的理念和承諾,不斷為股東創造利潤。”
另外,在現代連鎖商業中常用的“加盟”一詞,在星巴克卻成了禁用語。星巴克早期的擴張策略上,曾就加盟與直營作過辯論。舒爾茨堅決地拒絕加盟路線。他的理由是:“不妨看看其他靠加盟起家的咖啡店,似乎無法建立起強勢品牌形象,盟主和下線問題多多。加盟就是中間人,是介於我們和客人間的障礙。我們寧可多花錢,開自己的店,訓練自己的人。”目前,星巴克在中國仍拒絕個體加盟夥伴。
作為一個狂熱的體育愛好者,舒爾茨曾在上世紀90年代,與前NBA球星“魔術師”在不同種族背景的街區合作開店。2001年,他像當初召集一批投資者買下星巴克一樣,和一群個人投資者建立了西雅圖籃球俱樂部集團。同年,該集團購買了美國全國籃球協會的西雅圖超音速隊和美國國家女子籃球聯盟的西雅圖風暴隊。在姚明加盟休斯頓火箭隊後,舒爾茨曾惋惜未能將之招至自己的西雅圖超音速隊麾下,他甚至公布表示希望能夠購買姚明。
陳麗娟如何用愛締造“美麗”事業
16歲時,她借來3000元開始創業,20多年後,她的公司收購了法國知名化妝品牌,24年前,深圳東門的一個美容小專櫃旁,16歲的陳麗娟在等待她的第一個顧客。
她並不知道,從母親那裏借來的3000元能支撐多久;她並不知道,自己選擇的美容行業是否適合國情;她並不知道,還有多少荊棘路在前方等著她……她隻知道,她有一顆年輕的心,她有一雙勤勞的手,她有永遠支持她的親人……
賺到第一桶金
當時,國人對化妝品的概念還停留在雪花膏、花露水上,愛美的女性塗口紅、抹指甲油還會被人視為異類。年輕的陳麗娟已把深圳第一支進口口紅擺進了友誼商店的櫃台。
陳麗娟說,她最初的創業靈感純粹源於女孩子愛美的天性,當時她比其他女孩子都愛“扮靚”,住在香港的親戚幫陳麗娟帶回的一些高檔化妝品,常常讓她愛不釋手。她朦朧地意識到,高檔化妝品這一市場空白,潛藏巨大商機。
1983年,陳麗娟從母親那裏借來3000元,成立了“麗興百貨”。陳麗娟眼光犀利地瞄準了當時深圳最高檔的消費場所——友誼商場——這是最早一批富裕起來的深圳人和出入境客人最常光顧的地方。陳麗娟在那裏開設了深圳市的第一個進口化妝品專櫃。
“當時的友誼商場還隻允許用外彙券購買商品,但這一管製很快被放開,我的小小專櫃很快吸引了更為龐大的顧客群。”陳麗娟回憶起創業最初的歲月,認為當時供小於求、競爭小的環境使自己的事業得到快速起步。很快,陳麗娟的“麗興百貨”變成“深圳麗興化妝品貿易公司”,專門經銷來自瑞士、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的化妝品。
當年,陳麗娟的公司便賺到了100萬元,成功掘到第一桶金。
一度舉步維艱
20世紀90年代,護膚美容對於普通人而言已不再是禁區,其產品經銷渠道也日漸豐富起來。陳麗娟也將公司的化妝品貿易逐步從經銷製轉變為代理製,並在全國建立起100多個銷售網點。
當時,陳麗娟的代理囊括了韓國、德國、法國等國的多個高端化妝品品牌。其中由於韓國化妝品價格大眾化,受到了全國消費者的歡迎。
就在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意外的情況發生了。一個占公司銷售額50%的韓國某品牌化妝品見僅僅由陳麗娟代理3年便實現銷售的快速擴張,遂提出要將代理銷售逐年翻番的要求。
盡管當時市場情況良好,但翻番的要求仍然太過艱難。“當時那個品牌實際上是有自己另起爐灶的想法,對我們則是采取‘逼宮’的做法。”在陳麗娟拒絕苛刻的代理條件後,代理權被強製收回。
“那段日子是我最難熬的時光,由於這個品牌是主打代理產品,我們在全國的100多個專櫃很快便唱起了‘空城計’,而僅在廣州友誼商場的櫃台一個月的租金就是4萬元,100多個專櫃光租金就可以把我壓垮了,何況還有人員工資、公司運營等其他方麵的開銷。”
“在代理經營中,網絡是最有價值的。”陳麗娟的銷售網絡全部是自籌資金、自設專櫃、自聘人員,雖然這一網絡在代理品牌的封鎖下一時舉步維艱,但仍然是讓陳麗娟最有底氣的資本。在困難時候,她不計成本地保住了自己的網絡。陳麗娟說,吸取了這次教訓後,她在後來的經營過程中,深刻意識到自主經營及選擇可靠合作夥伴的重要性。
並購國外公司
慘痛教訓使陳麗娟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公司今後的走向。由於當時公司和法國的化妝品商會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同時也在代理幾個法國較有名氣的化妝品品牌,她開始考慮進行單品牌運作。
陳麗娟先後四次去法國考察,經過多方論證,最終決定代理法國知名品牌依貝佳。陳麗娟是從三個方麵考慮的:該品牌有一套完整的在中國的發展策略,並有專為亞洲人設計的產品研發中心;該品牌重視中國市場,並具有很好的品牌延續性;其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不急於中國的利潤回報,而是在中國做長線投資。
“對方是長線投資,我們也相應要長遠經營。”陳麗娟成功代理該產品後,禮聘該公司經營人員和化妝導師,從市場網絡的建立到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對公司實力重新打造。“擁有悠久曆史的法國品牌和優良素質的法國技師的引入讓我們這些在國內打拚多年的從業者大開眼界,原來化妝品可以這樣使用,美的追求可以這樣沒有止境。”陳麗娟回憶那段磨合期:公司員工爭相學習,公司的經營躍上一個新台階。
在獨家品牌代理的道路上,陳麗娟越走越有信心。1997年,經與法國依貝佳品牌經營者協商,陳麗娟收購7法國依貝佳95%的股份,邁出化妝品代理商跨國並購代理品牌的第一步。
2001年,隨著知名度逐漸在全國打響,針對消費群體仍然集中在高端市場的現象,陳麗娟萌生了從法國引進技術,在深圳建立生產線,減少進口化妝品的關稅等經營成本,攻打中檔市場的念頭。由此人手,位於深圳平湖、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穎萊”國際現代化化妝品生產線正式投產。
“作為擁有悠久曆史和專業技能的法國知名化妝品牌,其產品銷售還隻是很小一部分,‘產品+服務’才是其經營的最高境界。”陳麗娟看到了化妝品經營新的利潤增長點。她開始先後在國內開設了大型會所式專業美容護理中心和一站式專賣店,其獨特法式美容手法及專業的美容服務也令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