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開始,陳麗娟把主要精力放在特許經營店方麵,通過品牌輸出,吸納社會資金。陳麗娟認為,美容服務行業尤其適合希望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性創業者。
但在培養特許經營合作者方麵,陳麗娟認為絕對不能降低資金要求和經營理念的門檻,所以她拒絕了很多不夠成熟的投資者。而她的公司卻並未因此減小規模,反而越做越大。
“化妝品是美麗的事業,一定要用愛心去打造,要愛你的顧客,愛你的員工,更要愛你的社會。”陳麗娟的笑容如鮮花般綻放,看上去是那麼美麗。
黃明光如何靠功夫鞋賣出百萬
雖然在武當山上練功的人每個月收入隻有1000多元,在當地並不多,但卻被這個叫黃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當山時,黃明光從這些練功人身上發現了賺錢的商機,並與他們成了朋友,通過他們掙到了錢。
現在黃明光與他們已經割舍不開了。他非常感激這些練功者,因為沒有他們,自己每年就不會有300多萬元的收入。
黃明光到底賣給他們什麼東西?他又是怎麼從這些並不富裕的人身上賺到這麼多錢的呢?
盯上道士腳上的鞋
黃明光1963年出生於湖北京山縣。1986年,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一所學校。
學校的工作很清閑,黃明光琢磨著,如何尋找商機,利用業餘時間掙些錢,讓自己過得更好。起初,黃明光使用學校這個平台辦過書店,後來還開辦過網站,研究過中草藥枕頭……雖然心血花了不少,可是並沒有掙到什麼錢。
2004年元旦,黃明光的幾個朋友從海南來十堰旅遊。黃明光自然得盡地主之誼,當向導帶他們去武當山遊玩。這天,在陪著朋友遊覽武當山,途經一座道觀時,一群道士正在廟宇外的空地上練功。黃明光無意中聽到他們的一席談話。其中一位道士說道:“這鞋穿著難受,腳底容易出汗,襪子脫了腳真臭。”另外一位道士接過話頭:
“我們練功就是時間加汗水,腳一出汗,這鞋穿著還憋腳!”第三位道士又補充道:“腳一出汗,鞋裏就是濕的,練功時不容易站穩!”
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黃明光很快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原來道士們在埋怨穿的鞋不好。這時,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農村穿的千層底布鞋。這種手工做出的布鞋,穿在腳上透氣舒適,但由於樣式太土,已經快從市場上絕跡,連農民都很少穿了。
能不能做一種適合練功人穿的布鞋呢?如果做成了這種鞋子,會有多大的市場呢?黃明光決定展開市場調查。
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裏,黃明光一直呆在武當山。通過調查,他心裏有底了。在武當山景區,常年練功習武的道士就多達2000多人。這些道士,收入並不高,但他,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一樣有商機。更重要的是,他們終日在武當山向遊人表演,遊客在欣賞他們的演技的同時,也在關注他們的服飾,還有人模仿他們的一招一式、穿著打扮。據統計,每年關注這些道士的遊客達到100多萬人。如果做成了道士穿的鞋子並讓他們穿上,就等於無形中給自己的產品做了免費宣傳。
黃明光決定研製這些道士穿的鞋子。再一打聽,武當山有一個名叫袁理敏的人和他是老鄉。袁理敏是武當山武當武術功夫團的團長,在武術界很有名氣,經常帶團到國內外進行武當武術表演。為了更有把握,他先找到了袁理敏。當得知黃明光的來意後,袁團長說道:“不知道你的鞋子怎麼樣?這樣吧,你做好了,先放幾雙在我這裏試一下。”
袁團長之所以答應黃明光,並不是看著老鄉的情分,而是他也受著沒有合適鞋子穿的困擾,希望有人把這個空白填上。
小試牛刀初戰掙到5萬元
回到家裏後,黃明光就琢磨著如何設計出道士們歡迎的鞋子。傳統的布鞋雖然合腳、舒適,但容易變形;膠鞋不易變形,但因為底是膠的,又不透氣。看來,必須在鞋底上下功夫。隻要鞋底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就好辦了。可是,什麼材料才能既透氣又不變形呢?黃明光想到了竹筍葉和玉米皮。他找來竹筍葉和玉米皮進行試驗,結果都不行。
2004年2月的一天,黃明光去一個朋友家串門。到朋友家門口時,他無意中看到牆上掛著幾片山棕。黃明光知道,早些年農村的蓑衣,就是用山棕做的,棕床用的棕繩,也是用山棕編的。黃明光就想,能不能用山棕做鞋子呢?
從朋友家回來時,黃明光手裏多了一樣東西:幾片山棕。回到家後,他用剪刀按鞋樣把山棕剪成鞋底模樣的片,然後把中藥敷在山棕片上,最後在山棕片上粘上粗棉布。這樣,幾雙用棕絲做成的鞋底問世了。黃明光還特意用水連洗了幾次,鞋底始終不變形。就這樣,困擾黃明光很久的問題解決了。
黃明光決定生產這種用山棕做鞋底的布鞋。可是,當他真的需要山棕時,卻發現,市場上沒有山棕銷售,而野山棕大都分布於深山密林中。沒有辦法,隻得自己去山裏采摘。於是,黃明光就每天步行到大山深處,尋覓野山棕。2004年3月的一天,黃明光與助手采完山棕返回,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聽到後邊有很大的響聲。還沒等他們明白是怎麼回事,二三十隻猴子已經到了麵前,其中一隻猴子抓著黃明光的袖子,另外幾隻搶他手裏裝有野山棕的塑料袋。兩人驚魂未定,跑了二十多米回頭看時。發現猴子們在撕扯裝山棕的袋子,以為裏麵是食物。還好,當猴子們發現裏麵不是吃的東西後,把山棕丟了一地,然後呼嘯而去。黃明光和助手又返回原地,把山棕撿起來,寶貝般的裝好。
黃明光和朋友們在大山裏采摘了半個多月,才采摘到了足夠的野山棕。把這些野山棕做成鞋底後,他又動員老母親和鄰居們做布鞋。一個多月後,首批100雙山棕鞋底的布鞋做成了。第二天,黃明光就帶著這批特殊的布鞋去找袁理敏。可是,等他找到袁團長時,袁團長告訴他,這批布鞋的款式看起來像過去農村人穿的,沒有顯示出練武人的特性來。根據袁團長的意見,黃明光對鞋的外形作了修改。當他帶著生產出來的鞋再次找到袁團長時,又碰了釘子。原來,黃明光將鞋的價格定為每雙80元左右,袁團長嫌太貴,接受不了。為了從袁團長打開突破口,黃明光覺得哪怕賠本也要幹。於是他對袁團長說:“這樣吧,價格先不談,我送給你們100雙,等你們穿後感覺好了再說!”
就這樣,這100雙鞋被分發到武當山的100位道長手裏。道長們穿後,普遍反映穿上“功夫鞋”後,不憋汗,透氣,很舒服。消息反饋到袁團長那裏,袁團長很高興,開始批量購進功夫鞋。武當山的一些道士,也找到黃明光,購買功夫鞋。眾人的口碑相傳,使功夫鞋在武當山名聲大振,不到半年,1000雙功夫鞋被購買一空。黃明光一算賬,賺了足足五萬元!
一年即成百萬富翁
小試牛刀大獲全勝,黃明光鉚足了勁準備大幹一場。2004年8月,他正在批量生產功夫鞋時,袁團長氣衝衝地尋上門來。原來,袁團長穿著功夫鞋在外地表演時,鞋子出了質量問題。當時,袁團長正在表演太極拳,其中有一個動作,叫做“千斤墜”,要求力量往下沉,袁團長正在運力朝下時,腳上的功夫鞋突然裂開了一個口子!
袁團長特意把鞋子帶了過來。黃明光拿起鞋子一看,連接鞋麵與鞋底的棉線斷了,而鞋窠裏的棉墊很濕,水分把棉線都漚爛了。隨後,陸續有四五百雙功夫鞋因為同樣的原因退了回來,黃明光陷入了困境。
黃明光平時非常注意通過網絡收集信息。一次上網時,一條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國外從中國進口絲瓜絡做洗浴用品。絲瓜瓤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後很快就幹掉了,黃明光覺得這個特點很好。他就在鄉下收集老絲瓜,把皮去掉後,用刀剖開,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墊樣子,用石灰水浸泡後壓平。
用絲瓜瓤做成鞋墊濾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發了,不會腐爛,而且有自然回彈性。
黃明光用絲瓜絡取代了棉花,濾汗和舒適效果大大提高。但是,功夫鞋開裂的問題還是沒有找到方法解決。一次,黃明光在出外收購老絲瓜時,看到一位村民在用野麻打草鞋。這位村民告訴他,野麻不僅比棉線和尼龍線結實,而且遍地都是。黃明光一聽,靈機一動,決定用麻線替代棉線生產功夫鞋!
到2005年3月,黃明光已經做出了有別於傳統布鞋、獨具特色的功夫鞋。很多到武當山來的中外遊客看完武當武術功夫團的表演後,都打聽哪裏能買到這種布鞋。黃明光便在景區遊客中轉的中心八仙觀設立了銷售點,不斷接到一些訂單。而袁團長穿上這種功夫鞋後,不僅與身上的服裝很搭配,而且感覺身輕如燕。去國外演出時,外國友人見到了這種鞋子,都想買一雙。袁團長表演之餘,不得不替黃明光接下訂單,就這樣,一些功夫鞋還賣到了國外!
功夫鞋的市場雖然打開了,但主要是針對成年男性,黃明光感覺麵太窄。他就又根據遊客的心理,開發出了兒童布鞋、工藝繡花鞋和養生布鞋等六七個係列品種的布鞋。投放市場後,很受歡迎。許多到武當山旅遊的遊客,不僅自己買一雙功夫鞋,還給家人各帶一雙。武當山特區景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富國欣喜地告訴記者:“我們這裏國外的人比較多,國外遊客來了大多買黑色那種鞋。如果是我們國內團隊遊客女式的好賣。這是武當山實實在在的千層底鞋,別處買不到!”
在立足武當山的同時,黃明光沒有忘記向外推銷自己的產品。他在淘寶網等網站設立了專賣店,大力推介功夫鞋。2006年9月,一筆大訂單通過網絡飛向了黃明光。
對方名叫羅玲玲,在廣州一家貿易公司做服飾進出口生意。羅玲玲在網上看到黃明光功夫鞋的材料和款式後,很感興趣。出於商人的敏感,羅玲玲覺得這種極土的產品在大城市可能有市場,她決定訂一批功夫鞋在廣州試銷。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羅玲玲的眼光。功夫鞋投放廣州市場後,效果好得出乎人的意料。
小試成功後,羅玲玲向黃明光下了20萬元的訂單,這也是黃明光第一次接到這樣大的訂單。
這筆生意,令黃明光賺到了在武當山一個多月才能賺到的錢。
在開發功夫鞋的同時,黃明光還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增加產品的文化底蘊。2006年4月,他成功地為自己的功夫鞋係列申請了專利。他將功夫鞋命二名為“踩運”。在廣東一些地方,人們習慣出外踏青,並將踏青稱之為“踩運”,也就是把壞運氣踩在腳下,把好運氣帶回來。在武當山,也有一座“轉運殿”,也就是誰的運氣不好,進去後好運氣會回來。2006年,通過武當山景區和網絡,黃明光靠賣功夫鞋一年收入幾百萬元。現在,他在海南、雲南麗江等地都開有連鎖店。黃明光還和浙江一位商人聯合,開發針對學生銷售的防臭鞋。
黃明光說:“現在我的銷售很紅火,就是生產跟不上,哪裏有會做鞋的人呢?老太太、大媽都行!”有理由相信,黃明光的“錢景”會如同“踩運”品牌一樣,前途無量!
鄭裕彤怎樣由小學徒變富豪
每個旅行團去香港旅遊,都會把這裏作為重點參觀項目。它就是香港島南部的淺水灣的一個豪華住宅,據說整個物業麵積1.6萬平方英尺,有遊泳池、網球場,估計約值3億元。裏麵還有很多名車,其中一輛勞斯萊斯,車牌是無字頭“8888”,被稱為香港“最具幸運意義”的靚牌,有人估計,若拿出來拍賣,價值至少在千萬元之上!
而這所豪宅的主人就是著名富豪——鄭裕彤,橫跨珠寶和地產兩界,而且做得都一樣出色。他在香港的大膽和冒險是出了名的,因此別人送給他一個綽號——“鯊膽彤”。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出身寒微,中學都沒畢業……
大金鋪的小學徒
1925年8月26日,鄭裕彤出生於廣東順德縣貧窮偏遠的倫教鎮。從小家境就不是很好,但父母卻對他期望很高,節衣縮食送他到學校念書。就在鄭裕彤念中學的時候,廣東境內連年戰火蔓延到了這裏,生活的困難使得他不得不放棄了學業,全家人避難到澳門去謀生。
來到澳門,為了謀生,鄭裕彤走上了打工仔的道路。那時的鄭裕彤,個子不高,身體單薄,但是機靈而樂觀,對生活充滿著信心。1940年,父親把鄭裕彤送到自己的老朋友周至元所開的“周大福金鋪”去當學徒,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家早就指腹為婚,鄭裕彤到未來的嶽父這裏也便於聯絡感情。
雖然是以“準女婿”的身份在店裏幫忙,但鄭裕彤一樣從最基層做起,最初,他的工作隻是掃地、倒痰盂、洗廁所,空餘時間才在店麵學習接待點小生意。但是鄭裕彤十分聰明好學,很善於從小事上察言觀色,把每件事都做得妥妥當當,嶽父周至元出名的凶惡,私底下有人叫他綽號“轟炸機”,可以說誰見了誰害怕,但鄭裕彤卻從來沒有挨過罵。
因為鄭裕彤的聰明勤奮、為人誠實,沒多久周至元便讓他正式改為學做生意。在做生意中,他又很愛動腦筋,經常外出觀察別的珠寶行是怎樣做生意的,吸取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三年後,便升為主管,就是這個時候,他和周至元的女兒周翠英結婚,從此工作更加賣力,從各個方麵輔助嶽父經營珠寶店。
1946年,周至元派女婿到香港開分店,當時鄭裕彤拿著2萬元現金以及24兩黃金來港,選址皇後大道中148號,成立周大福金行。開始時他擔任人事部經理,為金店選拔了一批精明能幹的人,使金店的生意非常火爆,到50年代中期,鄭裕彤掌管了周大福金鋪的全部賬項,並獨立負責黃金交易。1956年,周至元將生產全部交給鄭裕彤管理,從此,鄭裕彤這個打工仔正式變成老板,成了周大福金店王國的主宰。
當時香港的金鋪數不勝數,做金飾的業主大多克勤克儉,競爭十分激烈。考慮到一般金鋪的黃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鄭裕彤決定首創推出四條九(即含金量gg.gg%)足金,較三條九金(即gg.g%)含金量更高,雖然立即顧客盈門,可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每賣出一兩金,都要虧幾十塊。但鄭裕彤卻力排眾議,他認為,這是一種免費廣告,虧就是賺,雖然成本一定會高出幾十萬。但權當把這幾十萬當做廣告費。過了兩年,果然不用做宣傳,周大福鑄造的金飾各家店都爭相取貨。九九九九金的成功,既為周大福帶來豐厚的盈利,更為他帶來良好的信譽。顧客皆說周大福的金不“煲水”!
在贏利的同時,鄭裕彤也沒有忘記公司的員工。為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他在1960年將珠寶行改成“周大福有限公司”,將一部分股份派分給那些多年以來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職員,使公司的效益和職工的利益直接掛上了鉤,大家更加同心協力地為公司賺錢,結果當年公司的盈利就達到了500萬港元!
把目光轉向鑽石業
鄭裕彤具有極強的駕馭市場的能力。在香港,鄭裕彤享有“珠寶大王”的美稱,而這還不僅僅指他的金飾,更有後來使他進入世界珠寶之林的鑽石業。鄭裕彤十分關注國際珠寶飾品的流行款式,他在觀察中發現,許多極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歡佩戴鑽石飾品,黃金飾品已不被她們所器重,得出此結論後,他開始把目光轉向了鑽石業。
按照國際上的規定,持有“戴比爾斯”牌照,方可批購鑽石,而全世界也不過隻有500張這種牌照。就是這張“戴比爾斯”牌照,曾嚇退了一大批鍾表商,一些業內人士稱:“要從戴比爾斯購到鑽石,簡直比從天上摘星星還難。”
鄭裕彤並未因此而退卻,他絞盡腦汁,頓生主意,他決定在南非買下了一間持有“戴比爾斯”牌照的公司。這不但使他順利擁有“戴比爾斯”牌照,並且到70年代,鄭裕彤已成為香港最大的鑽石進口商,每年的鑽石人口量約占全港的30%。實際上,鄭裕彤開創鑽石業所取得的功業,起到了引導香港珠寶業挑戰傳統、尋求發展的一場空前的革命。
鄭裕彤先生,翻開“周大福”的創業史,每一頁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奮鬥足跡:60年代初,一手握著黃金,一手伸向鑽石,叱吒風雲於急風暴雨刺刀見紅的商場上,穩操勝券;70年代,興建香港新世界中心,這座宏偉的大廈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築;80年代,與香港貿易局合作建成香港會展中心,名列亞洲同類建築之最;90年代,率先大舉進軍祖國內地,投資祖國的建設事業。此外,收購亞洲電視股權、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團,收購美國斯托弗(Stouffer)集團海外28間酒店和歐洲五角(Penta)集團9間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