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3 / 3)

多年來,鄭裕彤創下的業績,早已傳為佳話,他以自己60年勤奮進取的實際行動,證實了心“誠”體“勤”是成功的不敗原理。

被炒窮小子馬介璋如何創業成大亨“炒魷魚”炒出潮派企業大亨15歲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掉時,沒有人預想到年僅15歲的窮小子會成為香港佳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褲大王,進軍深圳作為內地大本營、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這個窮小子就是馬介璋。

1949年,7歲的馬介璋隨父母從廣東潮陽來到香港。全家人擠住在香港貧民區的一間小木屋,睡夢中馬介璋曾從小閣樓上踩空摔下來,下巴至今還有傷痕。15歲初中畢業後,馬介璋到母親打工的一家毛衣廠當學徒,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麼都不懂的他,到母親的工作間詢問應該怎麼做,被老板碰上,認為他貪玩無心工作,當即炒他“魷魚”。馬介璋安慰母親時是這樣說的:“終有一天我要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

他的第二份工作是當牛仔褲裁縫的學徒。機敏的馬介璋很快成了熟練工,白天在車間縫牛仔褲,晚上還做縫紉,一天工作18個小時,每個月能掙300多元。幹了兩年,除去交父母補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攢下1500元。一心要改變自己打工命運的他,追不及待地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用這筆錢租下一間地鋪,買了兩台舊的製衣機,然後與大廠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發給家庭主婦加工,再收回來自己做“上褲頭”

等工序。這樣的家庭式加工一幹就是三年,他從中賺取差價,做得十分順利,鋪位規模逐年擴大,竟盈利10多萬元,雇工達到250人。

接著馬介璋通過經紀人介紹直接為外商加工,減少中間環節,利潤又大幅增長。

於是他買地造房,建起1萬平米的達成製衣工廠,步入香港製衣商的行列。後來他依托內地,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泰國與中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企業,組成以生產牛仔褲為主、兼營布匹、拉鏈、紐扣等副料的香港達成集團。

馬介璋的誓言沒有落空,他的工廠比當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廠大了幾十倍,還獲得“牛仔褲大王”的美稱。

進入餐飲讓家鄉菜遍布全國

潮州菜以鮮美清淡的口味響譽全球華人世界,可誰能想到,第一個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國的正是馬介璋。

1988年,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開辦全國第一家大型外資潮州菜酒樓佳寧娜。

其實,馬介璋在深圳開辦潮州菜酒樓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現在春風路的金碧酒店。金碧酒店的人員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紅火景象。吃飯時間,酒店前車水馬龍,不但有本地人,更有全國各地的人。

在深圳設店之後,佳寧娜相繼在廣州、溫哥華、泰國、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開設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為第一家中餐跨國飲食集團。

“佳寧娜”在潮州話中是“老鄉”的叫法。佳寧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於其多方麵的獨到,而潮州商人對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動,也是帶動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動力。也就是說,馬介璋創造了一個潮州菜的品牌,讓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銷員。

遍布全國各地的潮州菜酒樓,成為佳寧娜穩定的利潤來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擴張的勢頭不減。

深圳是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在香港做牛仔褲起家以後,馬介璋大部分投資集中在深圳,從潮州菜館,到佳寧娜廣場,再到華南工業原料城,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軌跡,可謂一步一層天。他說:

“深圳是我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馬介璋是第一批投資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開始調整策略,把投資由香港轉向深圳。這一招使他的事業有了全新飛躍。從1985年開始,馬介障在深圳投資500萬元設服裝廠,第二年就增資到3000萬元,繼而他又參與了製鞋、旅館、娛樂業等投資,在寶安縣發展麵積達30萬平方米的工業村等。在他的帶動下,大批港商跨過羅湖橋來到深圳“掘金”。

1991年,馬介璋投資10億多元建造佳寧娜友誼廣場,位置靠近深圳火車站。項目總建築麵積近14萬平方米,整個大廈由四座塔樓組成,集商業、辦公、住宅、休閑、娛樂於一身,在當時的羅湖建築群中鶴立雞群。有人認為火車站人流集中,但髒亂差,低檔賓館酒店或許可以生存,開發高檔項目恐怕不合適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麼多可供挑選的好地段中,馬介璋為什麼獨獨看中這個地塊。直到近年來,地鐵開通,火車站廣場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寧娜友誼廣場的價值得到盡情釋放,他們才初步領略到馬介璋當年投資的膽識。

投資華南城堪稱大手筆

總投資26億元的華南工業原料城,是馬介璋在深圳投資的另一個大項目,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項目。不少人心有兩大疑惑:一是憑馬介璋在深圳的實力和關係,怎麼會弄這麼一塊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產,短平快的項目多的是,他為什麼要搞什麼工業原料城?

但馬介璋還是說服了好友鄭鬆興、孫啟烈、馬偉武、梁滿林等5位港商一起投資。馬介璋在製造業經營多年,對華南地區的產業結構相當稔熟,對各種工業原料的供應渠道及在製造業中的價值非常了解,因此能夠洞悉其中的商機。他的觀點與製造業的幾位港商朋友一拍即合。一期工程50萬平方米投入使用,紡織服裝、皮革皮具、五金化工塑料、紙品包裝印刷和電子元件及電腦配件等5大工業原材料市場招商火爆。這再一次證明了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誠實守信是成功的秘訣

早年創業時,馬介璋與一個德國商人談成一筆生意,那人要求第二天早晨看合同。達成意見時,公司秘書已經下班。由於那時候秘書沒有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話。馬介璋隻好自己擺弄起了打字機。整整一個晚上,艱難地敲出一份合同書。第二天早晨,他把這份合同按時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個德國商人看了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樂了。馬介璋老實相告,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沒睡打出來的。德國人說,合同表麵不規則,但內容簡潔,數字沒有錯,就在上麵簽了字。就是因為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幾十年來,這個德國人都是馬介璋的生意夥伴,並且成了好朋友。

由於良好的信譽和為人之道,馬介璋獲得了商界頗多支持。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對香港服裝實施限額製,但他卻一下子獲得港府10萬條牛仔褲的配額,占了全港配額的相當一部分。就算後來在房地產上吃虧,出走南非重新創業,由於信譽不跌,名譽不倒,他獲得了美國客戶大批訂單,迅速從房地產業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恢複了元氣。

孫國財怎樣從十元小木匠到億萬富翁

孫國財,生於1955年。從14歲開始學木匠,27歲以超前的意識,毅然辭去了在房產部門的木工職位,用僅有的300元,辦起了一個小木器廠。經過幾年的艱苦積累,創市場,摸索經驗,入市家具城求發展,於1992年投資建起宏發家具有限公司。

現任沈陽宏發集團(民營企業)董事長,遼寧省政協常委、沈陽市人大代表。企業總投資2.1億元,年創產值上億元。

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家具協會理事長祖樹武曾給《創富周刊》打電話,推薦了一位從14歲就開始做木匠活(做一件活僅掙10元錢)的典型,如今他已成為擁有2.1億元資產的遼寧省家具行業龍頭企業的董事長。他就是孫國財。

14歲做木匠

孫國財今年48歲,他說:“我14歲就開始跟師傅學木匠,打個小板凳、小飯桌什麼的。一個月掙10元錢。後來,我就能打炕琴櫃、沙發、梳妝台什麼的。我家住在鐵西區景星街,父母都是工人,家裏比較困難。我小時候貪玩,學習不好,16歲就參加工作做木工,修窗戶、講台什麼的。1979年底,我在鐵西區建築公司、鐵西發電廠等單位工作。在工作期間,我利用下班、工休日,做木工,掙點‘外快’,改善一下家裏的經濟條件,後來,我幹脆把木匠活由第二職業轉為正式職業。”1980年,孫國財在沈陽市房產局住宅一公司上班,幹了兩年就辦了停薪留職,一個月往單位交15元。當時,改革開放了,很多人都開始下海經商,他停薪留職也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孫國財當時說:“我掙到10萬,就回單位。

為省運費騎車送貨

停薪留職後,他就騎自行車走街串巷,看誰家房頂上有破木頭,就花錢買下來,然後自己打成電視櫃,再買一個帶車子把家具送到市場上去賣。當時,為了省6元錢的運費,孫國財要從鐵西九路市場用帶車子送到皇姑區三台子。還有一次他打一個組合櫃,賣給一個用戶,可送到蘇家屯運費就要26元,當時的26元比一個工人的半個月工資還多,他還是用帶車子送到了蘇家屯。就這樣,當他掙到10萬元時,並沒有回到單位,而是越做越大。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90年5月3日,孫國財成立的羊吉木器廠,著起了一把火,損失達40萬元。為了散散心,他到了廣州,發現了聚脂漆。那一年,他把聚脂漆第一個引用到沈陽的家具生產上,從當年的8月份一直幹到春節前,掙了300萬,這一數字,是他前10年的收入總和。1992年,孫國財在於洪區投資300萬元,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宏發家具有限公司。又經過十年的開拓進取,他的公司發展突飛猛進,廠區擴大到29萬平方米,總投資規模為2.1億元,可創年產值上億元,出口創彙額120萬元。

由於業務的不斷擴大,公司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新疆、沈陽等城市為中心,構架起較為完整的市場營銷體係的同時,繼續拓展產品經銷業務,全國銷售網已達80餘家。並擴大了對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家具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祖樹武理事長介紹說,宏發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以來,以實木家具、辦公家具的開發、製造為主導,視產品質量為生命,堅持”團結敬業、務實創新“的公司宗旨,依托高新科技力量,經過全體員工20年來的艱苦努力,在各位家具前輩以及各位業界同仁的扶持、幫助和無私厚愛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公司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在遼寧家具行業居領先地位的專業化民營企業集團,1998年被省政府評定為”綜合實力百強民營企業。“宏發家具被遼寧省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遼寧省名牌產品。“企業被農業部授予”全麵質量管理達標單位,“被沈陽市人民政府授予”行業標兵“和”民營企業30強“單位。

不懈追求

為什麼孫國財能從一個小木匠成為億萬元企業的富翁呢?他回答說:“我剛開始時,停薪留職掙了10萬元,但我還是要發展,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滿足現狀,企業有很多資金時,我才買了一部車,而我買了名車後,至今也沒有去趕時髦換新品牌的車子。我的信念是不懈追求,要把家具行業做大,尤其是把實木家具做大做強,成為遼寧省的強項。”

祖樹武理事長介紹說:“孫國財的宏發公司還主辦了”中國實木家具發展趨勢研討會,要在全國叫響遼寧的實木家具,開發製造具有自身特色和風格的家具產品,提高遼寧省家具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

牛根生如何打下乳業江山

牛根生是一本創業教科書,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當企業還很弱小的時候,如何與行業龍頭博弈;在利用國際資本這把雙刃劍時,如何才能不傷及自己。牛根生所領導的蒙牛從1999年開始創業,從一無所有開始,在群雄並立的”乳業江湖“硬是拚下了最大的一塊地盤。到2004年蒙牛已經成為行業老大,其收入達72.138億元人民幣,僅次於伊利的87.34億,而蒙牛3.194億的淨利潤卻遠遠把伊利拋在後麵。憑此,他進入了2004年《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身價1.35億元。

以退為進

1978年,20歲的牛根生進入了養牛場工作,5年後牛根生進入了伊利,從一名洗瓶工幹起,隨後逐步升任車間主任,1992年起擔任伊利的經營副總裁。

1998年,伊利副總裁牛根生突然被掃地出門,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於是,牛根生白手起家,6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選擇了自主創業。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100萬,這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隻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係,當年的純利潤達到8000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歸心,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祿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無怨無悔跟他從零開始打江山。但是在乳業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時候,蒙牛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或明或暗的算計來自各個角落。

有競爭對手開始希望將蒙牛這個初生嬰兒扼殺在搖籃中,蒙牛經曆了廣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事件。麵對競爭對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選擇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牛根生對於曾經狠狠地拋棄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出了滿懷尊敬。蒙牛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謙虛,打出的廣告口號是:向伊利學習,為民族企業爭氣。當時蒙牛對外宣傳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場合提及伊利,言辭中總是充滿對伊利的眷戀和對老領導鄭俊懷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贏得的更多的同情與支持。

對於自己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牛根生的解釋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隻有這種方式才能活下來,同時還能長大。”麵對競爭對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還手是掐不死的。隻要一還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當時挨打和挨罵是為了將來不挨打不挨罵,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住、發展好,最後能夠不挨打不挨罵。當你打了好幾年,打的和罵的過程都經曆了以後,就要學會怎麼樣不打能贏,怎麼樣不戰能勝。”

競爭對手的惡毒招數就這樣被牛根生化解於無形。

破釜沉舟成就火箭速度

弱小總是容易受人欺,為了謀求快速壯大的機會,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資本高手。

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三家國際機構人股蒙牛。但是打著“鋤強扶弱”口號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帶給蒙牛總計6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外,還給牛根生套上枷鎖:未來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複合增長率低於50%,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層要向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三家外資股東賠上7800萬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現金代價支付;如果管理層可以完成上述指標,三家外資股東會將7800萬股蒙牛股票贈與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團隊。

在強敵環視的製造行業裏每年獲得50%.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是一個天方夜譚,這是沒有勝算的賭博,看來牛氏軍團打下來的江山隻能讓別人去享用了。但是在強敵環視的時候,隻有“快魚”才能生存,否則就隻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入注目。CCTV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對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的速度,讓外資股東無話可說,按照協議的要求,蒙牛乳業2004年的淨利潤是以3億元為界限,而蒙牛公布的2004年業績為3.19億元,超出了外資股東的期望值。2005年4月7日,摩根等外資股東提前終止了與管理層之間的對賭,代價是將其持有的本金額近5000萬元的可轉股票據給蒙牛管理層控股的金牛公司,這接近機構投資者所持票據的1/4。這些票據一旦行使,相當於6260萬餘股蒙牛乳業股票。以2005年8月18日收盤價每股5.850港幣計算。3.6621億港幣的財富又進了蒙牛管理層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