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創業沒有什麼驚人之處。1988年,他開始倒騰辣椒買賣。做了兩年買賣之後,他有了一點積蓄,於是他開始琢磨怎麼把生意做大,後來終於想到了辣椒加工。他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市場走向,直到這時候他才知道,看似平常的市場裏麵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同樣是在做辣椒生意,不同的人做法是大不一樣的。不動腦子,一味地去做,隻能啃別人剩下的骨頭。
一開始,他以加工辣椒碎為主,但很快他發現,辣椒麵也有利可圖。於是,他開始籌備辣椒麵加工。他在全國各地跑了一圈,打聽到最便宜的機器也要3萬多元。這對於當時的賀振安而言,還難以承受。但是聰明的他,居然自己設計出了這樣一台機器,機器試製成功後,原來需要6個人的工作量,現在隻要2個人就行了。後來,他又賒來一部烘幹機,解決水分問題;自己設計出一台幹洗機,解決灰分問題;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又琢磨出整形機、去磁機等設備,解決粒度、含磁量超標等問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賀振安的企業開始由原來的作坊式生產發展為一個初步的現代企業,工人也開始擺脫手工作業。在有意無意中,他擁有了當地辣椒生產的“產業標準”,每一次技術進步都強化了他的企業的在當地的領導地位。企業生產的辣椒也開始有了名氣,由大路貨逐漸變成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產品。
對賀振安來說,技術顯然不是目的。技術的真正效用,是讓賀振安在辣椒業中成為規則的製定者,讓本來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者處於被動適應的地位,而自己卻在自家搭建的平台上縱橫捭閡,左右逢源。三流的競爭是打價格戰,二流的競爭是打營銷戰,而一流的競爭是打標準戰。隻有標準才最終有在市場上“清場”的法力。
賀振安的企業得以快速地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行業中占有了辣椒業的“產業標準”。當那些與他一起靠販賣辣椒起家的夥伴們整天隻想著如何向種辣椒的農戶壓價的時候,他已經通過引進生產設備,擺脫了辣椒販子的身份,成為一個辣椒產品的生產商。當那些辣椒產品的生產商還隻是把技術當作提高生產效率,節省成本的手段時,他已經開始意識到,機器的用途決不限於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否則,他不會傾囊購進烘幹機,殫精竭慮地研製辣椒幹洗機。憑著這些機器,他率先占有了辣椒產品的“標準”。正是憑著這“標準”,他的企業得以在原來的競爭對手紛紛出局中快速成長。
當賀振安回過頭來看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的時候,他意識到,做企業絕不僅僅是盯著企業做企業,企業的強壯與否,最終取決於它有沒有能力不斷營造一個自己可以相對調控的生態——這正是他的企業一路上把競爭對手拋在身後的秘訣。
案例分析 能夠成為行業標準,這並不是賀振安突發奇想製定出來的。客戶的需求才是“標準”的源泉。他能在同行們渾然無覺中製定出標準,就在於他對於客戶需求的敏感以及把這需求化作標準的“執行力”。他的企業沒有一飛衝天的時刻,隻是憑著一次一次從商業機會中學習、應變,化解隨時出現的煩惱,他把自己的同行一一拋在了後麵。
標準客觀地造成了“合法壟斷”和“通吃”。事實上,標準的占有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基本策略,尤其是在一個進入壁壘不高,行業已處於低水平競爭的市場上。很多企業之所以成為總也長不大的“小老樹”,原因就在於它們是標準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細節30 該出手時就出手
金錢是經不住時間的損耗的,同樣是1元錢,1年後價值可能就是現在的0.9倍,而兩年後價值可能就是今天的0.8倍,三年後則僅僅是今天的0.7倍。所以,優柔寡斷是商界的大忌,創業者一定要善於捕捉商機,並且果斷地下決心。其實,能否抓住商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於決策是否果斷。當很多人同時發現機會的時候,你必須搶在別人之前做出決策,這樣才有可能抓住。
很多成功人士的學曆、知識並不是很高,甚至還有文盲。但他們共同的特點卻是有膽識、決斷力強。當別人還在瞻前顧後的時候,他們早就勇敢地跳了下去,暢遊商海了。
案例 發現良機並且敢想敢做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就是一個善於發現良機並且敢想敢做的人。哈默16歲的時候,他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但標價卻高達185美元,這個數字對一貧如洗的哈默來說是驚人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機遇不放,向在藥店售貨的哥哥哈裏借款,買下了這輛車,並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兩周以後,哈默不僅按時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哈默的這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但當時對他來說卻屬“巨額交易”,在這筆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獨自開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經過漫長旅途之後,風塵仆仆地抵達莫斯科。哈默在蘇聯的考察中發現,這個國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們卻餓著肚子,為什麼不出口各種礦產品去換回糧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寧提出建議,並很快得到了列寧肯定的答複,於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亞地區開采石棉礦的許可證,從而成為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美蘇之間的易貨貿易也由此開始。哈默通過他後來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國聯合公司聯係30多家美國公司同蘇聯做生意。
一個偶然的發現,使哈默又萌生在蘇聯辦鉛筆廠的念頭。有一天,他順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支鉛筆,但商店裏隻有每支售價高達26美分的德國貨,而且存貨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樣的鉛筆在美國隻需3美分。於是他拿著鉛筆去見蘇聯主管工業的人民委員克拉辛說:“您的政府已經製定了政策要求每個公民都得會讀書和寫字,而沒有鉛筆怎麼辦呢?我想獲得生產鉛筆執照。”克拉辛答應了他的要求。
於是,他以高薪從德國聘來技術人員,從荷蘭引進機器設備,在莫斯科辦起了鉛筆廠。到1926年,他生產的鉛筆不僅滿足了蘇聯全國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哈默從中獲得了百萬美元以上的利潤。
案例分析 哈默有一雙善於發現機遇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對於每一個機遇,他都決不放過,不論它有多麼困難,存在多少風險,他都敢去實現。正因為如此,他才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
失敗者的通病是猶豫不決、左顧右盼,沒有主見。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籮筐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退縮。如果做決定的時候意誌不堅定,老是受別人的幹擾,那麼,這個人幹什麼事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當然不否認,做決定時需要聽取各方意見,收集各種資訊,但是,我們強調的是,接下來,就該是你自己的工作了,你要根據你自己明確的目標,綜合各種信息之後果斷地做出決策。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手時就收手,這才是成功創業者的必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