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資產,沒什麼別沒餘錢(3 / 3)

案例 令人頭痛的呆賬、壞賬

某發電設備上市公司半年的應收賬款額達6.78億元,應收賬款周轉率僅0.63。該公司稱:一是產品生產周期長,訂單又大幅度增加,因此當期應收賬款很高;二是產品單價高,拖欠貨款成了常事;三是現在實現交貨的產品,其合同多是三年前甚至更早時期簽訂的,由於負責人變更等因素,造成了一些曆史呆賬、壞賬。該公司主要采取法律訴訟和專人催收等辦法,但收效不大,尤其是法律訴訟,由於執行難,往往贏了官司贏不了錢。

另一家主營電真空器件的上市公司也訴苦,由於產品競爭日趨激烈,客戶為轉嫁流動資金壓力,通常要求還款周期加長,造成應收賬款劇增。對此,該公司多以銷售折讓方式力促客戶盡早付款,並給銷售人員下達將銷售額與回款率相結合的考核目標,但收效不佳。對於數額較小的欠款,有客戶以汽車等實物抵償,並無利於改善公司現金流。

某ST公司對自身高額應收賬款的解釋是,當初上市改製和資產重組過程中的曆史遺留問題導致了這種局麵,如要解決,隻有通過與政府協商。企業自己自身提取足額的壞賬準備外,就隻有通過債務重組的方式來解決,但絕非易事。

案例分析 應收賬款的損失包括逾期應收賬款的資金成本、附加收賬費用、壞賬損失,這些直接的損失比較顯而易見。另外,還有一些間接的損失,比如,企業賒銷時雖然能使企業產生較多的利潤,但是並未真正使企業現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業不得不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來墊付各種稅金和費用,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這是令每個企業都頭痛萬分的事情。

對於賒銷的風險,相信每個企業都有或大或小的經驗和教訓。賒銷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產品轉化為現金的時間跨度拉長,企業資金周轉放慢,經營成本加大。時間跨度拉長,發生壞賬的概率增多,企業不能收回賬款的風險也就越大,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企業管理者唯有事先製定有效的保護措施,方能確保把失誤和風險降至最低。

那麼,如何降低應收賬款損失呢?當企業有好的投資機會,卻由於很多應收賬款未能及時收回,沒有足夠的資金時,就可以利用應收賬款進行融資,主要有四條途徑:應收賬款證券化,應收賬款的抵借,委托專業機構追討或采取仲裁、法律訴訟的形式,在合同中約定所有權保留條款。

作為小額創業者,本來流動資金就不多,如果再遭遇應收賬款被拖欠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你不願意為某些應收賬款承擔風險,就要考慮如何將風險轉移,這就是我們要對客戶的信用有一定的把握。所以企業信用管理是企業銷售部門向客戶發放信用的唯一依據,對信用差的客戶,企業應不對其進行賒銷。當某客戶被評價為高風險等級時,一般隻與其進行現金交易,但是如果有第三方願意為其提高擔保,承擔連帶責任的話,也可以考慮對其采用賒銷,一旦發生損失,可以向第三方進行追討。

細節54 現金為王,財大才能氣粗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創辦企業時,你必須籌集足夠的資金,並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有些人認為,這個社會閑置資金很多,找人投資並不難,隻要有賺錢的門路,哪愁沒錢賺。事實卻是,閑置資金確實很多,但肯為你投資的很少。

日本創業家中田修說:“有錢誰都會創業,關鍵在於沒有錢怎麼創業。”創業之始,從購買設備到修建廠房,從收購原料到支付報酬,都得不停地往企業投錢。即使你具有空手套白狼的高超本領,籌集一筆足夠的資金都是在所難免的。不少人自認非平庸之輩,很有打下一片江山的雄心,也看準了市場,臨到真要下海一試身手時,卻發覺沒有資本,隻有感歎的份。也有一些人在粗略估算之後,頗有勝算的把握,便匆匆幹起來。苦戰良久,該有的訂單遲遲不來,不該有的費用卻節節攀升,自己的積蓄用完後,借貸無門,隻好黯然收場。由此看來,起步資金和增援財力的充沛與否,是創業成敗的首要因素。

案例 資金鏈斷裂滿盤皆輸

王平對自己準備投資的電磁爐項目充滿自信,他認為這個項目一定能給他帶來不菲的收益,加上通過關係,他輕而易舉地從銀行“套”得大筆資金,信心交大。他很看不起同行們縮手縮腳、小打小鬧的樣子,心想自己絕不能跟他們一樣,要幹就大幹一場。這種心態使他忘記了自己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他一心隻想擴大投資規模,將“攤子”鋪得越大越好,甚至提出“大就是好”的口號,連上兩條生產線。企業負債隨著他的盲目投資滾雪球般地擴大,王平卻毫不在乎,一點也不感到害怕。在他看來,等企業一運轉起來,什麼債都可以還清。但等他的企業運轉起來了,別人的錢也賺夠了,開始拚命壓價。王平的產品生產出來卻賣不出去,頓時陷入了危局之中。

民營企業老板施某自從涉足商海,依靠自身力量有所成就後,便漸漸藐視來自銀行的支持。在製訂一項對當地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項目的巨大投資計劃時,因該項目備受當地社會各屆人士的關注,施某頭腦一熱,腦海中的非經濟因素就占了上風。他向外界揚言,不向銀行借一分錢,僅憑自身積累進行該項目的投資。不幸的是,在投資運作中,盡管他使盡全身解數,運行資金仍舊很快告罄。他不僅不肯反省,請銀行幫助,還依然將手頭回收的有限資金不斷投放到該項目中,使大筆資金被套牢。施某的企業最後終因資金鏈斷裂而垮台,那項對當地具有標誌意義的項目也不得不中途轉讓他人。

案例分析 王平失敗的原因是: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這是一些創業者的共性,殊不知種種危機就蟄伏其中,一不小心就可能爆發。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人們容易信心超支,對未來估計過於樂觀,藐視風險,從而形成投資泡沫,一旦有風吹草動,泡沫瞬間破滅,投資者就會陷入危局和困境。施某的教訓是:不論你的誌氣有多高,你的魄力有多大,都不要輕言放棄銀行支持。即使自身財力大,生意興旺,也不要輕易得罪銀行界人士,還要盡力與當地銀行界搞好關係,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需要他們的支持。

很多創業者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投資項目的資金運作發生了問題。創業者應從風險與收益平衡的角度考慮企業的投資導向,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並且將投資規模控製在適度的範圍內。在具體投資時,應將資金分批次、分階段投入,盡量避免一次性投入,應留有餘力,以防萬一。倘若環境變化、風險發生時手中沒有資金可以周濟,就會導致滿盤皆輸。

在創辦企業時,創業者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籌備資金的計劃,否則,不管有多麼好的構想、企劃,如果沒有完善的籌備資金的計劃,一定會遇到業績委靡不振、倒閉等困擾。因此,在選擇了創業項目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決定需要多少投資,在開業後直到上軌道前這一段時間內的周轉費用又該需要多少,有多少流動資金可掌握等。

另外,在規劃營運資本,計算初期的銷售情況時,創業者要留有充分的餘地,並且嚴格控製開支,以免謀算不周,功虧一簣。一般來說,新創業者最容易在資金問題上抓不緊會計成本,以致後來出現財務危機。因為很多創業者都是滿腔熱誠、滿腦子創業思想,卻不是十分理性和計劃周全的必勝者。他們假定了企業必勝的想法,在構思上容易偏向低估會計成本,這樣的結果通常是資金準備不足,造成企業營運上的周轉不靈。所以,創業者一定要恰如其分地計算出會計成本,然後不要隨意大改動。當然,也不要故意弄大成本,因為創業初期能打平就已經不錯了,若成本太大,賬麵上可賺錢的機會甚微,會失去創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