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成本,省下一塊錢=賺到一塊錢(1 / 3)

一個企業在思考如何提高業績的同時,抓好成本的控製也非常關鍵。賺一元錢也許要比節省一元錢更辛苦,因為賺一元錢也許要五毛錢的成本,而節省一元錢就相當於賺了兩元錢。所以在思考如何開源如何擴大市場的同時,也要抓好成本控製。隻有在各個口子上樹立起了成本控製意識,從節省一度電、節省一滴水等細節入手,才能有效控製成本,獲取更多利潤。

細節66 誰在從你的口袋裏掏錢

每個企業的管理者都非常忙,所以很多人經常說我沒有時間做計劃,我沒有時間考慮長遠的發展,我沒有時間……事實上,說沒時間做某件事,其實等於說:這件事對我不重要,我現在不想去做。作為創業者,很多事情你可以“沒時間”做,但“誰在從你的口袋裏往外掏錢”,是必須要花時間考慮的事。

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哪裏,會決定企業的前途命運。是把大量的錢花在廣告上,還是把錢花在產品創新上?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遺憾的是,大多數中國企業都忽視這個問題。

企業的錢花在什麼地方,是一個最重要的、最現實的問題。我們或者是把錢放在廣告上,或者把錢放在通路上,或者把它投在終端上,做終端換取銷量的努力。大多數企業,都不可兼得,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錢既照顧到這邊,又照顧到那邊。現在大部分企業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的通路和終端的成本越來越高,這一點,從財務狀況分析報表上一看就知道。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由於資金有限,不太可能像大企業那樣靠廣告攻勢來開拓市場,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靠產品創新去贏得部分人的信賴。可以說,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在這方麵有著本質的區別。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更重視“舞台表演”,靠“同質化”的產品去打價格戰,側重於“忽悠”,希望通過炒作把消費者的熱情激發出來。而跨國公司更重視“地下工作”,注重產品創新,側重於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並希望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品牌。可見,中外企業在市場營銷領域花錢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中國大多數的企業將錢花在舞台表演、炒作、找概念等,結果我們花錢不少費力不少,但是產品毫無特色,隻能以價格戰、廣告戰得天下,最後的結果是利潤越來越低、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所以每個人還是挖空心思地在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不賺錢。你呢,誰在從你的口袋裏掏錢?你知不知道自己企業的錢都花在了哪裏?

案例 錢都去了哪裏

創業前,郭先生曾經擔任過CFO的那家民企,鼎盛時期在業內名列前茅,年銷售額近8億元。後來老板撤資不幹了,無奈中,他就和該公司的總經理、營銷副總三人組成了創業團隊,注冊了新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原總經理是第一大股東,占60%股份,做法人代表;他是第二股東,占30%股份,主管行政財務;那位營銷副總占10%股份,仍管營銷。他們三人帶領著原企業主要骨幹人員,在同一行業內開始了創業。

然而500萬元資金居然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裏就耗得差不多了,隨後企業每個月以20萬元的額度虧損!怎麼辦?三個股東協商後,決定繼續按股份比例投資彌補虧損。於是,郭先生每個月從家裏拿出6萬元補虧,大概持續了將近一年。他幾乎把家裏的錢花光了,卻還見不到曙光,企業繼續虧損。夫人不幹了,給他下了最後通牒。

郭先生感歎,過去他做財務總監給老板打工時,幫著老板融了不少資金。可千萬元的資金,一轉眼三下五除二就被老板花沒了,而正經活兒還沒幹呢。當時他就心想我要是做了老板,一定把錢用在該花的地方,踏踏實實地做事。然而,創業之後他充分理解了原來的老板:作為創業者,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每一筆錢都該花,老板緊摳慢摳,錢還是很快就沒有了。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做老板不知道什麼叫花錢如流水啊!

當初老板要撤資,他們三個死勸活勸,可就是不行,老板堅決要撤資。最後他們三個一商議:老板不幹我們幹!本來平時的活兒就是我們幹的,原班人馬,原來熟悉的市場,不就是流動資金嗎!在他們的計劃中,半年就會有正現金流,500萬元的投資,含著豐足的備用金,無論如何花都能把公司開起來!可沒想到,20個月,500萬元花完後,他們三個又投進去將近300萬元,幾乎全打水漂了!雖然有些收入,但少得可憐。他們後來遇到經營困難時,也總結反思當初老板為什麼要撤資,估計是這個行當太不好幹了,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但真正的原因,他們始終搞不清楚。

案例分析 等你自己做了老板才知道,開公司花錢就像是關不上的水龍頭,無論如何也止不住水嘩嘩地流。創業英雄們失敗的原因太多了,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現金流接續不上。許多創業者都感慨創業成本實在太大了,大到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而最終又都轉化為錢,化為創業的直接成本。

很多人創業都是先做計劃書,把商業計劃書做得非常詳盡,其中必然涉及預算問題。創業預算應該這樣看:當計劃50萬元就能賺到正現金流時,其實至少得500萬元。那創業者會說:計劃花50萬元,我提前準備出500萬元不就得了嗎?如果你真能準備出500萬元,那麼你的創業完成至少需要5000萬元!為什麼?因為創業者的膽量和計劃是根據你的現金來決定的,這叫物質決定意識。有了現金,你就想做事。無論你多保守,你都會做出超出實際運營能力的方案。因為創業的人大多都是激進派,或說樂觀派,而保守者通常也不會張羅著創業。

其實,創業計劃書不可能把遇到的問題都列舉出來,事情的變化太多了,你不可能把未來的風險都列出來。如果都列出來還叫風險嗎?風險就是你不知道甚至是不可預知的。商業計劃書無論多麼詳盡,其實最多隻是接近事情本身的20%。所以,創業就是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的成本有多高,誰也說不清楚。總之,創業的過程,就是缺錢的過程。這是任何創業者在寫商業計劃書時都不可能想到的。真正缺錢時,才知道缺錢是什麼滋味;真正創業後,才知道錢是那麼不值錢,錢是那麼不禁花!所以,天下的老板都“摳門”,都節儉,所謂“大方”那都是不得已而為。

有些創業者會充滿遺憾地說:就差那麼一點兒錢,當時要是有那麼一點兒錢,就會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言外之意,就是人快餓死了,給他口飯吃也許就會活過來。但是誰能保證就不會再有挨餓的時候?當再餓的時候誰又能保證剛好還有那麼一口飯呢?其實做企業,就是要做到當企業每次挨餓時,都有那麼一口飯讓企業存活下來。你不能保證自己挨餓的時候總會有人幫你,就必須自己努力不挨餓,也就要盡量清楚自己的現金流向。

細節67 辨清成本的種類

由於首次創業缺乏經驗,許多新老板容易將成本核算過於簡單化。一是對“成本”這一概念的理解發生偏差,以為成本就是公司的租金、員工的工資及產品的進貨成本;二是許多隱性成本可能還沒算,例如計算機等固定資產的折舊、維護保養、自己作為領導消耗的時間和精力等,導致實際贏利狀況與預期相差過大,推廣計劃中投入產出不合理等負麵問題。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是無關緊要的錯誤,但創業者應該明白,一切與現金流有關的事對企業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了解自己需要付出哪些成本,是創業者在製定預算時必然要麵對的問題。

企業性質不同,成本類型當然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類成本:

生產性成本。它是生產性企業為生產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產品,而在各項生產要素上所耗用的資金補償價值;

勞務性成本。它是指勞務性企業為提供勞務,並取得各項勞務收入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要素價值的損耗,需要從取得的勞務收入中得到補償價值的轉化形式。勞務性企業又稱為服務性企業,是指以具有某種服務功能的設施,以及提供勞務者的技能,為用戶提供服務,滿足某方麵需要的企業;

財務成本。它是根據曆史成本原則和權責發生製要求,按各成本計算對象受益的情況彙集與分配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所計算的一定質量和數量產品(或勞務)的各要素耗費價值的補償部分;

管理成本。它是根據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成本控製及責任考核的需要所耗費的成本;

固定成本。它是在特定的業務量變動的範圍內,其發生額不直接接受產量(業務量)變動的影響,總額保持不變的成本,如企業管理人員的工資、固定資產折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