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激勵,永恒的主題(3 / 3)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培訓不僅能讓“後人乘涼”,即便在當下也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員工的綜合素質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服務水平增強了,企業盈利能力自然提高。美國一家權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培訓的投資回報率一般在33%左右。以摩托羅拉公司為例,它每年向全體雇員提供至少40小時的培訓。而每1美元的培訓費,可以在3年以內實現40美元的生產效益。公司認為,素質良好的公司雇員們已通過技術革新和節約操作為公司創造了40億美元的財富。摩托羅拉公司的巨額培訓收益,向我們證明了培訓投資對企業的重要性。

就企業而言,對員工培訓得越充分,對人才越具有吸引力,越能發揮人力資源的高增值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培訓不僅提高了職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職工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對工作目標有了更好的理解。

細節92 唯才是舉,人盡其能

國際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說:“公司或事業唯一真正的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這指出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它是最寶貴的戰略性資源。事實上,在公司如海、競爭如潮的今天,一個公司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它能不能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能否將公司全體員工的能量都釋放出來,實現公司利潤的幾何倍增。

完善有效的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但一般來說,管理者並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地把人才放到最合適的地方上,這就需要公司的管理者對員工進行持續的考察工作,待考核完成後,再做調整。

百事可樂公司就是這樣做的。雖然可口可樂的銷售比百事可樂多,賺頭是百事可樂的兩倍,但百事可樂卻在飲料業之外,經營餐館業和快餐業,這些利潤是可口可樂沒有的。所以,百事可樂的毛收入得以每5年翻一番,這個成就是令人驚歎的。而公司總裁韋洛威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人”字。

用卡洛威的話來說,公司管理者的任務就是“操縱人的方向盤”。卡洛威製定了各類人員的能力標準,每年他要不斷地在分公司中巡回,與部下進行交流,主持大約600次業績考核。如果經過考核發現某個人不符合他的職位所需的要求,他就會提醒他進行改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進行考核,如果已達到要求,第二年就會按慣例提高要求。

這樣的考核使得韋洛威得以將公司的管理人員分為四等:最優秀的(將得到提升);合格的(可以晉升,但目前暫不安排);基本合格的(仍在現崗位工作或去接受專門培訓);不合格的(將被淘汰)。就這樣,韋洛威操縱著人的方向盤,將公司的航船駛向勝利。

案例 留住人才,用業績說話

一個生產塑料加工機械的老板,在事業小有所成的時候,決定提高本企業的檔次,生產技術含量更高的高技術產品。為此,他挖空心思從一家研究所聘請了一位博士做工廠的技師。

這位博士認為,他們製造的塑料加工機械,隻要做一下簡單的改良,就可以變成數控的機床,在市場上一定很受歡迎。這一改良意見,正合老板的意思,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經曆了很多困難。

原來,這家工廠的老職工很多,他們認為這個博士對工廠沒有什麼貢獻,對塑料加工機械也不了解,隻是靠有幾點理論,就得到老板的信任,拿的工資比他們還高,心中很不服氣。而博士也沒有把這些老工人放在眼裏,這種相互不服氣的心理當然要反映在工作中。在新的數控機床的實驗中,博士無法得到老工人的支持,而博士在實際的操作中也確實不如這些工人熟練。一個簡單的改良,一下子變得非常困難。

對這種情形,老板不是沒有發覺,但在處理時,卻感覺到非常困難。這些人都是廠裏的老員工,跟了自己很多年,如果批評他們,他們一定會非常不滿,認為老板不重視他們,說不定一氣之下,拍拍屁股不幹了,這就會使工廠的生產受到影響。而勸博士,又會使他認為自己得不到重視,老板也不重視新技術、新產品,自己學習的專業既然是那麼吃香,何必在這裏受窩囊氣,幹脆跳槽算了。

思前想後,老板最終下了決心,他力排眾議任命博士為總工程師,有權在全廠調配人員。博士很感動,覺得自己總算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放棄了跳槽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努力克服自己實際操作中的不足,並盡力和老工人搞好關係,終於在很短的時間製造出了新的加工機械。

產品投放市場後,受到很大歡迎,工廠效益的提高給這些老員工帶來了實惠,大家的不滿聲音也就消失了,工廠出現了一片新氣象。

案例分析 要想使企業得到發展,就必須重用人才。很多企業家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遇到類似衝突時,處理的手法就不同了。有的老板礙於情麵,不願意得罪老部下,結果新的人才受到排擠,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長此以往,人才跳槽就成為難以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