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者印象:莫康孫
無論是否與莫康孫見過麵,是否與他熟識,圈裏的新人老人都習慣稱呼他“老莫”。這種稱呼更為他給大家的感覺加了分:一身儒雅氣息,務實誠懇,永遠都保持著謙謙君子的態度。他豐富的廣告經驗與行業成就讓不少廣告人仰慕,而一旦有機會與他接觸,你會發現,老莫隻是在專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沒有想象的那般高不可攀,於是更加欽佩和欣賞他。
似乎每一位稱得上偉大的廣告人都會身兼數職,而這位廣告紳士的多重身份也有些讓人不勝枚舉,隻要在百度百科查一下,你就會了解他到底都做過什麼,在廣告行業做出了多少卓越的成績。多數曾經采訪過老莫的人都會極力地捧出他的多重身份以及這些年來獲得的眾多國際國內大獎,但這並不是筆者的重點。在筆者看來,這位廣告前輩的最大亮點,在於他守望麥肯長達30年的執著,和從業幾十年來對廣告這個“伴侶”的理解、體貼與快樂的付出。
在中國,能夠服務同一家公司幾十年的廣告人不會超過手指與腳趾加起來的數。老莫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這位廣告大佬的辦公室顯得很普通,沒有精致豪華的裝修,但足夠窗明幾淨。在麥肯工作的幾十年讓他深刻地了解了這個4A廣告公司的企業文化,永遠務實,絕不把客戶的經費浪費在公司的裝潢上。曾經被問到在一家公司待這麼久會不會厭煩,他總是很享受地回答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分公司輾轉已經讓他足夠體驗到新鮮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令人折服。的確,不跳有不跳的道理,對於一個優秀的堅守者,問他這樣的問題其實已經足夠愚蠢和諷刺。
很多廣告人都用“痛並快樂著”形容自己的廣告生涯。在老莫的廣告世界裏,卻看不到痛苦,永遠都洋溢著快樂和欣慰。即使是被客戶斃了稿子,日常的工作壓力太大,他還是能通過內心的天秤調節偶有的失意,比如畫插畫。很多人都知道,畫插畫是老莫最大的愛好,他有著自己的原則—不準修改,也真的沒怎麼收到需要修改的通知。
在事業與興趣之間忙碌充實著,老莫能休息的時間很少,他卻從不為此感到遺憾和惋惜。他將自己比做一台老機器,擔心歇的時間長了,就再也運轉不起來。因此對於日常的周末和五一、十一的假期,他已經異常滿足。
就是這樣迷戀著自己的工作,就是這樣享受在麥肯的日子。關於休息,老莫從來沒有想過。對廣告的熱愛與不離不棄,用一段當年阿三老師采訪老莫時老莫的結語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如果,你把廣告變成是你的伴侶,她怎麼對你,你都要愛她。不管她長得怎麼樣,不管她是不是愛發脾氣。如果愛一個行業等於愛一個人的話,你會想盡一切方法手段,包括你的包容去繼續愛她,繼續跟她保持這種關係。如果有一天,到了恨的地步,那就很慘了,那就隻能離婚了。反觀我自己,我也不知道感謝誰,感謝上帝吧。回頭看真的不容易,做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事情可能是27年前就想要做的事情,現在還沒做;20年前說要做好的,現在也沒做好;5年前說要這樣做,現在也沒做。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還沒到自己覺得功德圓滿的時候,這也是自己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之前,廣告門有幸采訪了老莫,那時他已經在上海麥肯為上海通用服務了兩年。短暫的相見,總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觸。路還在前方,希望年輕的廣告人,能從老莫身上學到致用的東西。向老莫致敬。
廣告門專訪
工作使你更年輕
2006年,服務麥肯超過27年、麥肯集團最忠誠的員工之一莫康孫,告別他帶領著征戰多年的北京麥肯,前來上海麥肯SMG組報到,專門為雪佛蘭提供服務。這其中,有什麼樣的故事和曲折?
兩年後(采訪時間是2008年),莫老師的工作、生活情況如何?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終於約到久違的莫老師,得以一談。在他的辦公室,我們暢談過去、現在和將來。
30年前的插畫會
廣告門:很早以前,您跟林俊明老師合作過。我還看過香港的一個作家(應該是陳冠中),他寫香港以前文化的發展,最早香港的“插畫會”,您的名字也在裏麵。
Q莫康孫:那時候很早了,我念大學時念外語係,就是英語文學。晚上我自費去念平麵設計,還有插畫,當時沒有想到一定要做廣告,我隻是喜歡設計這個東西。旨在美術方麵,藝術的一個延伸,以前都是畫家啊,什麼藝術家啊,慢慢地就商業化了。廣告那時隻是一個名詞,平麵設計以前沒聽過,商業設計也沒聽過。我的老師當時是很不錯的畫家,我幾乎每一個禮拜都要上他的課,肯定會有影響的。後來我的第一個工作,老師就是我的老板,這些都是有影響的。“插畫會”是我們在1975年成立的,20年後才解散,解散不是人的解散,是因為我們插畫會的那個會址,房東要收回去了,所以我們的基地就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