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莒此舉看似無奈,其實很有遠略,它為小白在奪位過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勢。
首先,莒國(五帝之一少昊後人封國,位於今山東莒縣)是個小國,遠不如齊魯富足,再加上是寄人籬下,小白這八年生活之困窘可想而知,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總是是要經受些苦難的,而且莒國有個好處是離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非常近,隻要有啥風吹草動,小白就能迅速趕回,占得先機。衛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就太遠了,跑來跑去多耽誤事兒!
事實上,小白之後,齊國每生大亂,齊國國君總是第一時間逃到莒地去,比如戰國時齊湣王和齊王建都是如此,那地方好哇,離臨淄近又兼山林叢密,打不過也可以躲起來打遊擊戰,積累力量東山再起。
其次,莒國是個小國,正因為它是小國,所以它不會像魯國那樣想著控製齊國,這才是最重要的。
基於以上考慮,小白放棄了衛國逃到了莒國,並密切注視齊國動向,就像一隻等待獵物的獅子,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身體每一塊肌肉都繃緊了神經,隻等一次衝刺!
終於,內亂爆發了,但齊國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白,隻有兩個人例外。
因為這兩個人,一個,就是小白的家庭老師與忠誠守護者,齊國士人鮑叔牙。另一個,就是小白的少時故友與政治同盟軍,齊國卿大夫高傒。
鮑高二人中,論能力,當然鮑叔牙更勝一籌,但論身份地位,高傒對小白的幫助更大,因為高傒並不隻是一個普通的卿大夫而已,他是上卿,而且不是普通的上卿,他與另外一位上卿國懿仲一樣,皆是由周天子親自任命,世代襲有監國之位的命卿,擁有單獨朝賀周天子的資格,其威望地位,僅在齊侯之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好了,如果說齊侯是部級幹部,那麼高、國二氏就是副部級幹部。現在齊侯沒了,當然他倆說了算。
然而,國懿仲的態度,更傾向於公子糾些,因為畢竟長幼有序,按照周代的宗法製,大哥死了沒有子嗣,理應由二弟繼承,怎麼輪也輪不到三弟。
高傒雖然很中意小白,但祖製不可違,沒辦法,他隻好跟著國懿仲去到蔇地與魯國國君魯莊公(魯桓公與文薑之子)會盟,商量送公子糾回齊國繼任君位的事情。
但是很奇怪,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公孫無知是在公元前685年春天被殺死的,魯國卻直到夏季還沒有把公子糾送過去,我猜測有可能是魯莊公基於本國利益的原因,向齊國索取條件,雙方談不攏,所以才拖了這麼久。
如果我的猜測成立的話,那麼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很好解釋了,魯國趁著齊國內亂漫天要價,遲遲不肯送公子糾回國,國懿仲等不了,於是在高傒的勸說下單方麵背盟,暗中召小白回國接任君位。
由此可見,在政治鬥爭中,內援遠比外援更加重要,這就叫近水樓台先得月。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要知道,政治鬥爭可不是賽跑,誰先聽到槍響先起跑,誰就能先到達終點,別忘了,它是可以犯規的。
首先犯規的是魯莊公,他聽說齊國大夫竟然背盟暗中召回小白,大怒,遂於該年夏,興師數萬,浩浩蕩蕩,攜公子糾往臨淄進發。
你可以說這是護送,也也可說這是脅迫,總之,魯莊公跑不過就打,打完了運動員打裁判,不管怎樣非要贏了比賽不可。
第二個犯規的就是管仲,與鮑叔牙身份類似,他也是公子糾的家庭老師兼“忠誠”守護者。此人也天生是個功利主義者,他從來就不相信什麼費厄潑賴(即fair_play,公平競爭)。
管仲認為,召集大軍太耗時間,等到臨淄,小白早回齊國把生米煮成熟飯了,不如由自己帶幾個人率先出發,晝夜兼程前往阻截小白,然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幹掉他,公子糾沒了競爭對手,跑多慢都穩獲冠軍!
魯莊公與公子糾連忙鼓掌:先生你真是太有才了,中國足球要是有您這種體育競技精神,早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
於是,管仲帶著一幫死士,飛也似的一陣狂奔,終於在半路上把小白一行堵個正著,管仲二話不說,對準小白就是一箭!
小白措不及防,當場被一箭射倒在地,口吐鮮血,眼見著是活不成了。
管仲打小就愛拿彈弓射別人家窗戶玩兒,他對自己的箭術有絕對的自信,這一箭命中要害,小白必死無疑,趁著對方驚慌失措,趕緊撤,自己這邊人少,真打起來可不是對手。
一擊即中,立即遠遁,這就是高手,高手從不射第二箭。
鮑叔牙沒心思去管揚長而去的管仲,他萬念俱灰,抱著小白的屍體慟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