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薑維點了點頭。六年前他兵敗段穀,就此一蹶不振,隴右進入了一段相對安寧的時期。如今魏軍休養已畢,終於開始了反擊。這當然不是他願意看到的。昔日他;屢屢動兵,不願給曹魏喘息之機,亦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作為弱者,他隻能以守為攻。但世易時移,他息兵的結果終於露出了水麵,現在曹魏成為了進攻的一方。他看著腳下的那具屍體,心中思忖:的確,鄧艾的出兵,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誠如尹賞所言,乃是曹魏發出的一個重要的信號——他們要最終解決蜀漢了。
“而且,人家打到門上來第一個要鏟除的,就是你。”
尹賞一邊說,一邊再次踢動腳下的那具死屍。
“你是蜀漢的命門,人家用兵的重點,必然集中在你的身上。你瞧,連刺客都用上了。”
大將軍薑維籲出一口氣,突然四下張望起來。
他是在尋找那顆朝露。但是,那顆朝露所依附著的車前草在他方才的衝踏之下已經被踐踏得稀爛,此刻,它當然也隨之彌散了。朝露見日則晞,人命短促亦如之,麵對著迫近的凶險,大將軍薑維卻有著一種從未有過的安然。他昂然道:
“人生危若朝露,誰能永垂不朽?該來的,都讓他來罷。前日我得知鄧艾殺來,尚不放在心上,聽你分析,既然這風聲是向著我吹過來的,我就隻好接著了。”
安頓好尹賞,大將軍薑維果然便傳下了軍令,點齊三軍,準備迎風出戰。
在蜀漢為臣,大將軍薑維的大部分時間卻是在漢中度過的。這裏,是蜀漢北望隴上的橋頭堡,亦是蜀漢權臣退居外線以免皇帝猜忌的棲息地。這幾年大將軍薑維率領著將士在漢中屯田種地,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企圖效法前丞相諸葛亮,在戰敗之後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以求國中百姓忘記自己的敗績。如今,這個想法不知實現了沒有,蜀中的百姓是否已經忘記了他的失敗?然而,他卻又要重操兵戈,上馬征戰了。
這一次完全由不得他,魏軍打上門來了。
風聲急矣!
出兵之前,大將軍薑維檢閱了自己的兵馬。
連年征戰,死傷無數,現在跟隨著他的,可以被稱作是蜀漢的精銳之師。他們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其中那支被稱為“無當飛軍”的部隊,是昔日丞相諸葛亮南征後利用當地夷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當年便與先主劉備的王牌軍“白耳兵”及西涼馬氏軍團並稱蜀漢最為犀利的三支部隊。這支夷兵勁旅成軍伊始,便軍功赫赫。後被移至蜀中,與蜀中子弟的柔弱相反,夷族素重勇士,以當兵為榮,故這支部隊每有空缺,夷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前來軍營報效。這支勁旅原本由蕩寇將軍張嶷統帥。延熙十七年(254年),大將軍薑維鏖戰隴右,被困隴西郡治襄武城,張嶷揮軍殺入,掩護主帥退卻,自己卻戰死沙場。那一役,無當飛軍也幾乎全軍覆滅……
想起這些往日的殺伐與流血,大將軍薑維的心中浮現出車騎將軍夏侯霸與坐騎固定在風中的姿態。他不知道,這些將士還能跟他征戰到何時。
昔日丞相諸葛亮二次北伐,便是從漢中發兵的。這位蜀漢的靈魂人物,出兵之際,為了說服蜀國君臣,寫下了那篇既令人振奮,又令人感傷的《後出師表》。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這是丞相諸葛亮當年對於損兵折將、軍中無人所發出的歎息。如今,三十四年過去,將帥匱乏,丞相諸葛亮所擔憂的這個問題,早已經成為了現實,並且有過之而不不及。如今的大將軍薑維放眼望去,居然找不到一個能令自己放心的悍將了。就連那位老得已經上不了馬的車騎將軍夏侯霸,兩年前也已經病死。
那麼,就隻能如丞相所言: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
魏軍攻擊的洮陽,在洮水之北,地勢極為險峻。鄧艾搶占有利地勢,在侯和嚴陣以待。蜀軍在秋風中兵至侯和。就好比兩股迎麵而來的遒風,兩軍迎頭撞上,立刻便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薑鄧兩人是老對手了,無數次兵戎相見,彼此都深知對方的深淺,所以一旦對陣,必定是針鋒相對。這一次兩軍勢均力敵,一場鮮見的陣地戰隨之展開。兩部兵馬均是秩序井然,披堅執銳,各自保持著整齊劃一的陣形,第一波騎兵搏殺完畢,留下數百具死屍後,第二波兵卒便又海浪般衝擊上去。沉悶的角鼓聲中,後繼的部隊各自蓄勢待發,隨時準備踩著陣亡者的屍體前去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