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蜀延熙十二年(249年),衛將軍薑維以數千輕騎深入隴右,一番馳騁,無功而返。沒有人知道他如此用兵的動機,蜀漢朝野,大多數人將此舉看做是衛將軍薑維理智喪失的證據——這個執掌蜀漢兵權的二號人物,想打回他的老家想瘋了。在這樣的氣氛下,大多數人也忽略了這場戰事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戰果。那就是,蜀軍寇掠涼州的時候,從西平俘獲了一名曹魏的中郎將。
這個魏將,是涼州西平人,名叫郭循,字孝先。
短短兩年,郭循便在蜀漢官至左將軍了。對於這一點,國中倒是有些議論。作為一名降將,能夠得到這樣的提拔,沒有一個後台是不可能的。而當時,除了大將軍費禕,也就隻剩下衛將軍薑維一個人堪當這樣的後台。
四年後,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新春佳節,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同僚共歡。席間,費禕“歡飲沉醉”,不意被出席宴會的一名將領“手刃”刺殺,當場身亡。
這個“手刃”費禕的人,便是郭循。
郭循的動作很快,當他從費禕的麵前閃開時,眾人居然都沒有發現已經出了大事。是郭循自己鎮定地大聲宣告了費禕的死訊:
“大將軍費禕已命喪我手!”
正是喧鬧的時刻,郭循的這句話有理由被當做是一句酒後的妄言。但是有人真的看到了大將軍費禕倒在一片血泊之中。他歪倚在自己的坐席上,咽喉的鮮血汩汩流淌。而郭循的手中,正握著一柄滴血的短刃。
混亂之中,郭循死在了一陣亂刀之下。死前,他並無絲毫的抵擋,就是一副坐以待斃的坦然。
輔國重臣在大庭廣眾之下遇刺,這個事件震動了天下。不僅僅是蜀漢朝野,連曹魏與孫吳兩國都為之驚詫。
蜀、魏兩國劍拔弩張,蜀國重臣身亡,當然會引起魏國的極大關注。
而吳國上下,對費禕其人也是很為矚目。因為,費禕曾經多次以蜀漢全權大使的身份出使過東吳。早前,費禕受諸葛亮委派與東吳以通款好。東吳國君孫權為人性既滑稽,在招待宴上,向費禕嘲啁無方。諸葛恪、羊茞等一班吳臣也以才博果辯,紛紛論難,辭鋒不絕。費禕以順暢的言辭及篤信的義理,據理作答,終不為其所屈。孫權與眾吳臣別酌好酒以灌費禕,視其已醉,然後問以國事,並論及當世之務,辭鋒問難累重而至。費禕便辭以酒醉,退而撰想其所問之事,然後事事條答,最終並無所失。由此,吳人便對這個蜀國的費禕刮目相看了。當費禕歸國之時,孫權居然戀戀不舍地歎息: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將來必成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並以自己隨身的寶刀贈予費禕。費禕答道:
“臣不才,何堪當明公之厚愛?然而刀是用以討不庭、禁暴亂之物,但願大王可以勉建功業,同扶漢室,如此則臣雖暗弱,也不負這次東顧貴國之行。”
……
在三國相峙的這個時代,蜀漢大將軍費禕算得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然而,旦夕之間,卻這麼死了。
議論之聲隨之四起。凶手郭循的來曆突然被大家集體想了起來——原來,此人乃曹魏降將,而俘虜他的,則是蜀漢的衛將軍薑維。
薑維在費禕的管製之下,鬱鬱而不得誌,這是蜀人皆知的事實。
“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含沙射影的傳聞頓時沸沸揚揚。似乎也不無道理——費禕死後,最有可能接替他的,便是衛將軍薑維了。這裏麵的蹊蹺仿佛不證自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費禕的這位繼任者。
八個月後,對於郭循刺殺費禕的舉動,曹魏朝廷下詔給予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