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忍小事才能成大事 (2)(1 / 3)

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當然這也包括我們的下屬。麵對下屬的過失,由於職權上的關係,一般上司的反應總是怒氣衝衝,非得把下屬罵一個狗血噴頭不可。然而嚴苛的批評是無益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我們所要批評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自覺不自覺地采取防衛行動,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一旦批評直接傷害了對方的自尊,他就會開始反擊,這樣就更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了。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滿臉怒氣,要殺為他養馬的人,旁人沒有一個敢替養馬人說話的。這時,長孫皇後走過來,她見皇上的臉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於是柔聲問道:“皇上在為什麼事生氣呢?”

李世民告訴她說:“我的那匹最心愛的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養馬人不負責任,讓馬吃了什麼東西。你知道這匹馬跟著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現在無病而死,叫我怎麼不傷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養馬人,看誰以後還敢不負責任!”

長孫皇後很不滿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說幾句好話救下養馬人,可是握有至高無上權利的皇上正在氣頭上,恐怕幫不了這個忙了。她突然想起曆史上發生過類似的事,不妨講給皇上聽聽,也許能讓他回心轉意。

“陛下,你聽說過齊景公殺養馬人的故事嗎?”長孫皇後的第一句話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過來了,他饒有興趣地聽著皇後說下去:“齊景公的一匹馬死了,要殺養馬人。有個叫晏嬰的臣子站出來說,養馬人有三條罪狀。齊景公催著晏嬰快說哪三條,晏嬰說:‘第一條罪,養馬人失職,沒有養好馬而被殺;第二條罪,養馬人使國君因馬死而殺人,全國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會埋怨國君把馬看得比人還重要,這會損害國君的聲譽;第三條罪,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必然會看不起齊國,降低齊國的威信。’齊景公一聽,殺一個養馬人會帶來那麼多的麻煩事,那不殺就是了。”

李世民聽到這裏,知道皇後是在借說故事批評自己,想想也確有道理,於是改變了主意,釋放了那個養馬人,仍讓他為自己養馬。

自此以後,養馬人更盡心盡職喂馬,再沒有發生過差錯。

寬容、原諒能贏得犯錯者的感激,他日後自然盡心盡力。相比之下,原諒是否遠勝過苛責呢?羅斯福總統曾經表示,每當他碰上一些頭痛的問題時,他很少向他手下負責的人發難,他總是往椅背上一靠,然後抬頭看一看堂前高懸的林肯總統畫像,設想林肯總統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人在屋簷下,要學會低頭

為了能掌權忍耐十幾年

人在一生中總會有不同的際遇、處境。順風好行船,逆境難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難做人。大丈夫當能伸能屈,能進能退。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勁去碰壁,而應該分析局勢,做出某些以退為進的決策,記得“好漢要吃眼前虧”。因為“眼前虧”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虧。

我們假設這樣一種情況:你開車和別的車擦撞,對方隻是“小傷”,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算傷,可是對方車上下來四個彪形大漢,個個橫眉豎目,圍住你索賠,眼看四周荒僻,不可能有人對你伸出援助之手。請問:你要不要吃“賠錢了事”這個虧呢?

當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說”退他們,或是能“打”退他們,而且自己不會受傷的話。如果你不能說又不能打,那麼看來也隻有“賠錢了事”了。因為,“賠錢”就是“眼前虧”,你若不吃,換來的可能是更大的損失。

曆數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無不是善處逆境和善待位卑的智者。他們能屈能伸、能俯能仰,從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更高貴、更顯赫。特別是在屈尊和低就於別人的時候,更能顯出低調做人的風範。

張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執政的十年中,大膽地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進行重大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