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赤壁之戰是孫劉聯合的勝利,荊州作為從曹操手中奪取的戰果,歸劉備所有,名正言順。況且,劉備漂泊半生,連個立身之處都沒有,占有荊州也沒什麼不可,完全可以講出一些理直氣壯的話來。但諸葛亮對魯肅說的卻不是這樣的話,而是提出暫“借”荊州。
一個“借”字,體現了諸葛亮辦事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的精神。當時的劉備,和曹操、孫權比較,力量還很弱小,必須和孫權結盟,共拒曹操,方能立穩腳跟,發展壯大,以圖大舉。假如提出占領荊州,激化吳蜀的矛盾,就會破壞吳蜀聯盟,打破既定的政治戰略,造成全局被動。而用一個“借”字,就避免了這一危險,就是說“借”荊州,既保證了劉備的可靠後方根據地,又維護了孫劉雙方的同盟關係,不過不及,恰到好處。
但關羽這個人卻不能理解諸葛亮的這番苦心。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告訴關羽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但他一直沒把“東和孫權”放在心上。在與東吳的多次外交鬥爭中,憑著一身虎膽、好馬快刀,從不把東吳人包括孫權放在眼裏,不但公開提出荊州應為我們所得,還對孫權等人進行人格汙辱,稱其子為“犬子”,使吳蜀關係不斷激化。最後,東吳一個偷襲,使關羽地失人亡,悲慘至極。雖然,關羽的失敗不能全部歸結於他處理與東吳關係時的不謹慎,但至少他的過激行為,造成了吳蜀聯盟的破裂,使東吳痛下決心,以武力收複荊州。
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的所作所為,從正反兩個方麵證明: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的確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處事心術。
就心力高低的區別而言,就一定的意義說不在能不能做什麼事,而在能否做應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你做了,即使很巧妙,也隻能證明你心力低下;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即使顯得無所作為,也是心力高超。惟有在紛繁複雜的事情麵前,清楚地知道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並相應調整自己的行為,方為智者。荀況曾說過:“知所為知所不為,則天地官而萬物役也。”老子也說過“無為而無不為”。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無所作為,就是最大的作為!
逞一時之快不如三思而後行
靴筒裏裝了金塊,到門口故意露陷
人生既漫長,又短暫,關鍵的就幾步。老成不怕多,凡事應多三思,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談到自己的做事原則時說:“以前有許多我自以為對的事,一經實地試驗後,就往往會發現錯誤百出。因此,我對於任何大小事情,都不敢過早下十分肯定的決定,而是要經過仔細權衡後才去做。”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很多事成功與否常常取決於你是謹小慎微還是草率魯莽。有些人之所以失敗,就因為缺乏思考。他們在遇到事情時沒有考慮就急於去做,隻求做得快,成事快,結果是敗事也快。事後又後悔不迭,給人留下魯莽毛糙的感覺。
而那些頭腦清醒的人在經過周密考慮、仔細權衡之後,才會采取行動。這種把事考慮得周到,考慮得透徹的人,自然做事就會又準又快,理所當然地就成功了。即使沒有成功也會給人留下成熟穩重的印象。
做事一定要審慎,要善於審時度勢,不可思慮不周便急於行事,更不能魯莽行事。行事審慎,處處可見“行事未動心先至”的用心,事情就會朝著自己事先設想的方向前進,就會趨向妥當周到完善。可以避免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錯。
當你遇到問題難以一時決定怎麼做時,就不要盲目行動,而應仔細地考慮斟酌一番。決定做事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對實際情況的掌握程度,千萬不要在事實還不允許做決定之前,便急躁不安,草率行事。遇事多考慮一段時間,尤其是遇到你決定不好的事情,要先問自已:是否已經把該考慮的事都想到了?有沒有什麼遺漏?這件事是不是可行的……等到你對那個問題完全了解,對於解決方法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後,那你就不妨做出決定,因為這時你已經無所顧忌了。在麵對問題時,理智地做出選擇,你才能事事遂意,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