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窩在自己的小地盤裏(1 / 1)

一個人如果總是待在自己所處的小地盤裏麵,就會慢慢自我腐化。好比你整天跟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當然你們之間的情感我能理解,但問題是你拓展的能力和意誌,不知不覺就被腐蝕掉了,甚至你到了28歲依然像8歲那樣依偎在媽媽的懷抱,你就會慢慢變成這樣的人。而真正社交上的人可能分布在很遠的其他地方。

獲得良師益友的途徑跟我們的活動半徑有關。你的活動半徑越大,獲得社會關係的類型越多,意味著你應付社會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在2007年的時候,我鼓勵50個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在暑期去上海找實習的單位,我說你們找不到的話我負責安排。結果除了一個同學之外,其他人都找到了。實際上,隻有在那樣的場景下,在有適度壓力的情況下,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才能鍛煉自己的拓展能力。你一次實習,建立了同事關係,而且是在上海;假定下一個暑假,你在廣東實習,不管找了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你在廣東又有了一小撮社會關係;再下一個暑假,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你又在北京有了一小撮社會關係……

當你的社會關係半徑得到拓展時,你的機會獲得模式就會被改變,包括人際知識結構也會被改變,因為每個地方的人都有這個地方的知識。比如廣州人非常務實,雖然中山大學的MBA專業默默無聞,但是這裏的學生是全國MBA畢業生工資最高的,比北京大學的高多了。因為中山大學商學院的老師比較像生意人,他們自己也做生意,所以給學生講的課、一起做的項目,包括請來一起講課的老師、老總、管理人員,更加接近生意世界的實質。這些人做的事情更加靠譜,接近實質,關聯更強。所以我建議同學們放假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減少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增加到其他地方進行社會實習的時間。

如果你實在想回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做特殊的社會訪問。如果你想做公務員,你就可以訪問幾個做公務員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問問他們都幹什麼活、有什麼追求。不要想考公務員,結果連公務員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你想考的東西你卻根本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那為什麼還要去做?就因為別人說安穩?你必須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果你平時在學校裏麵可幹的事情很多,你可能是一個學生會幹部,這也很好。你除了能發出個體的社會行動外,還能夠組織群體的社會行動,找一些誌趣相近的同學,組織一個學生社團,在你們周圍的社區做一些公益活動和其他的社會工作。很多人都想將來去創業,如果連一點兒組織、領導活動的能力都沒有,直接創業的風險是很大的,所以你要在這些方麵進行相關的準備。

我相信對於這些同學而言,找工作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進入有社會地位的組織,當然也很可能是找到一些商業的發展機會。如果你本來就很愛做公益,也可以長期將公益做下去。但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社會行動,你要在這個社會行動中來認識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