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社會意義上的良師益友(2)(1 / 1)

你給自己準備一些名片,一個學期至少發出100張。如果你是大一的學生,一個學期發出去100張,兩個學期發出去200張,四年發出去800張,稍微超出一些的話就是1000張。每發出去100張,你就有100個機會。

當然你也不能隨時隨地都發名片。名片是在什麼地方發的?名片應該是在某一個人們專門聚集的場所來發,特別適合論壇、講座、交易會等集中的場合。比如亞運會期間,有去做誌願者的,就可以在這種場合當中發;或者有些誌願者活動,你可以嚐試一下在那個時候發。

發名片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規則,你在公眾場合每發100張名片,至少要收回來40張。在收回來別人的名片之後,24小時內要跟人家發郵件。比如我給你們講課的時候,一位同學收到了我的名片,24小時之內給我發郵件,說:“袁老師這堂課講得挺好的,尤其是那點讓我特興奮、特激動,到底是老師,講得就是有水平……”起碼對人家表揚一下。

一般受到表揚的人,正常情況下,40個人裏有15個人會給你回信。回信後的24小時內,你要給人家再回一封,找另外一個理由。比如,“袁老師你的微博挺有意思的”,“袁老師你講得特別好”,“我想天天見您”……總而言之就是找一堆新的話題來寫。堅持寫400天,你們就可以成朋友了。

正常情況下,有5個人可以堅持到最後與你成為朋友,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每年發出100張名片,你就可以多出5個社會上的朋友。如果你勤快一點兒,多參加幾次論壇,一個活動發100張名片都是正常的,因為一般參加活動的人都在150~200人之間。一個學期假如可以發出500張名片的話,你就有25個朋友。這個回饋是很大的,因為你一年就有50個朋友。

有一天你讀研究生了,跟這位老師認識後,想寫某方麵的論文,你就問他:“你認識這方麵的朋友嗎?”人家說:“我有啊,我讓那個朋友和你聯係一下。”可能這個問題就順理成章地解決了,很簡單。這些就是讓同學們知道,訴求相似的人,要成為我們的朋友並沒有多大的困難,重點是要采取行動。

假如你現在有5個朋友,你怎麼維持呢?你不能找人家說我們維持吧,這樣說不合適。第二個重要的方法是讓你們的每一次認識都來自於價值創造。也許你會說:“我是一個學生,我能創造什麼價值呢?”我覺得你可以做一件事,比如在圖書館裏看書,或者你經常上網,就會有一些事情、一些信息可以分享。

我有一位大學生朋友,他老向我推薦圖書:“這個星期我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書,很有意思。袁老師,不知道你看過沒有?”有的書我真的沒看過,他後來說送我一本書。這個學生自己沒有書,還送我一本,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就送給他五本書。這個同學真的很有心。他會做什麼呢?他老把他在網上看到的小道消息給我發過來:“袁老師,這個你知道嗎?這個很有意思。”因為年輕同學跟我的關注點不太一樣,我知道了這些消息以後,再跟一些年輕同事接觸、交流,他們有時會說:“袁總,這個你都知道!”他們認為這個事情隻有年輕人才知道,而我也知道,他們就會認為我還很年輕,或者認為我知道很多東西。很明顯,這個學生就創造價值了。

再比如有的同學經常在學校裏搞所謂的名人講座,有一次請來了李開複,馬上給我發短信:“袁老師你想跟李開複交談嗎?”我說:“我們本來就認識。”然後他說:“我們下個月要請誰誰誰。”我說:“沒聽說過。”他說:“這個人是做重型機械的,據說是重型機械這塊做得最大的,你想認識他嗎?我介紹給你認識。”我一想,多認識一個人也好,就同意了。

其實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是給個麵子,保持好關係,和諧相處。這樣的話,我們之間就有一個交叉關係,我們把它稱為中間人。這個也叫維持,這個維持其實就是陪兩個老板見麵,每次我們見麵,他都在旁,但是我們知道他很有分量,所以我們雙方在維持關係的同時跟他也在維持關係。如果你跟一個人的關係建立了第三者的關係,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其實對於普通的年輕人來講,你們擁有很多東西。像有些同學老給我推薦最新的歌,都是從網絡下載、試聽,然後給我發歌名,說這個歌挺好的,它有什麼特點,這也是一種維持。

有一天我碰到一個老板,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也不懂事,要我給他推薦一個人才,我推薦的那些就是經常與我維持關係的人。所以我希望今天在學校的同學們,一定要將發展人脈作為你獲得知識、獲得資源的重要途徑。

其實知識也是通過人脈傳遞的,有一句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意思是說書是很死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給你講很多社會上的經驗、很多行業的要素,可能他兩個小時內講的東西比你讀一堆書都有用。如果我們能把係統的書本學習,跟社會上動態的人脈相結合,你就超越了隻有人脈沒有讀書的人,又超越了隻讀書沒有人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