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我們今天麵對的時代,將是改變內心發展趨向和塑造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推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我自己的公司會推動這些活動。另外像飛亞達公司,大概每兩三年都會在大學生中收集創意性設計。有很多這樣的機會,也有很多的大學生去積極參與。
大學生創業,雖然成功率不是很高,但如果可以參與一些實際的創業活動,來感受一下如何麵對真實的消費者,如何去尋找真實的合作夥伴,需要解決一些什麼樣的問題,那麼即使最終不是很成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會收獲一些東西。回味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會體悟到一些真實的社會經驗,這些東西都是有用的。
除了這些直接的社會行動以外,我們也鼓勵大家進行間接的社會行動。有些同學想去考公務員,但不明白公務員是做什麼的,因為你沒做公務員之前,隻算是門外漢。但是至少你可以做一件事情,也是我們鼓勵每一個同學都去做的事情。隻要你心裏想去做一件事情,就提前做一個社會訪問。
比如你想考公務員,就先通過各種關係去訪問15個公務員,了解公務員是幹什麼的,他們對這份工作有什麼感受,在工作過程中有什麼感悟。然後結合這些信息想一想,如果你是公務員的話,你覺得這些感受是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將來想做谘詢顧問,你可以訪問15個谘詢顧問,通過跟他們交流去了解谘詢顧問都是幹什麼的,幹活的方式是怎麼樣的,這份工作是不是你喜歡的。你要做一個概率測算。
如果你將來想成為一名“四大”的員工,你就要訪問幾個“四大”的人,了解他們怎麼幹的。在北京有一個說法,北京的出租司機知道哪些公司的人幾點鍾上下班,會過來坐車。夜裏12點或淩晨時候下班的是谘詢公司的;淩晨2點鍾才下班的是廣告公司的;如果是4點鍾下班的,他們就知道這個人是“四大”的;如果一個白領從來都不下班,他們就知道這個人是投資公司的。
你按這個說法想一想各個工作的工作強度,就大概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去哪一個公司工作,這個工作是不是你受得了的。所以你也要通過間接的訪問來獲取信息。一般來說,社會訪問是很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