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家說,“那還不是它的喻義所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裏,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學識、夢想?或是和我一樣,傳道授業解惑?切切記得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就終生錯過了。”
你的“大石塊”放好了嗎?
記住:集中你的時間做最核心的、最有生產力的事情。因為,你的時間在哪裏,你的成就就在哪裏。
中國人講事情有“輕重緩急”,美國的史帝芬·柯維博士則將事情劃分成了四個象限。
表中的四個象限基本說明了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些事情。“忙”的人,他在時間的分配上,給到第一象限的通常比較多。把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優先處理,這看似符合常規邏輯,但是正如《急事的奴隸》一書上所說:重要的事情通常不需要在今天甚或這個星期完成,但急事卻非得立刻行動不可。急事的迫切性總讓人覺得非常重要不可耽擱,從而一步步耗損我們的精力。然而,如果從時間的架構上來看,這種似是而非的重要性便會逐漸消失,於是我們悵然回憶起有多少重要的事情被耽擱在一旁,警覺自己已經成為急事的奴隸。
假如愈是緊迫的事,其重要性愈高,愈不緊迫的事,其重要性愈低,則依循以上的優先次序辦事並無不妥。可是在多數情況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緊迫。例如參加管理技能訓練、向上級提出改進營運方式的建議、培養接班人,甚至管理者個人的減肥、戒煙、身體檢查、補牙、立遺囑等計劃都是重要的,但卻不是緊迫的事。它們往往因不具緊迫性而被無限期地延遲辦理。至於許多緊迫的事,則往往不具重要性,例如不速之客的拜訪、外來的電話等皆是。按事情的“緩急程度”辦事的人不但使重要事情的履行遙遙無期,而且使自己經常處於危機或緊急狀態之下。業務報告的編製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任何一位管理者都承認,業務報告的編製是極其緊要的事。但若現在距離提出業務報告的截止日期尚有兩個月時間,則一般管理者大概不會將它視為今天“應該”做的事,更不會將它視為今天“必須”做的事,而極可能將它視為今天“可以”做的事。既然它是“今天可以做的事”,它也是“今天可以不做的事”,因此,它將不斷地被拖延下去。直到截止日期之前數天,這些管理者才如臨大敵般地處理“緊急事件”。結果不是遲交了業務報告,就是草率地應付了事。經過了這一番掙紮之後,這些管理者可能信誓旦旦地下定決心,下一年度的業務報告將提早準備。但是除非他們能徹底改變按“緩急程度”辦事的習慣,否則到了下一年度他們仍將重蹈覆轍。
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才是時間管理的要訣所在。所謂重要的事情,是指真正有助於達成我們的目標的事情,是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成就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通常並不是那麼迫不及待的——而這點也恰恰是時間管理的最大誤區。從這時候開始,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而不是時間的主人。
你之所以“忙”,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你都在做第一象限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都是沒有生產力或者是低生產力的,它們與有效地達成目標關係並不是很大。而我們今天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去做第二象限的事情的話,那麼,遲早一天圍繞著我們的都會是那些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
成功者花最多時間在做第二象限——最重要,可是不緊急的事情,這些都是提高生產力的事情;“忙”人大多在做第一象限的事情;然而一般人則習慣於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你必須學會如何把重要的事情變得很緊急,這時你就會立刻開始做最重要、最有生產力的事情了。
比林省時定律
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
——比林
以上就是有名的比林定律,也被稱為省時定律。
你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那麼,原因不是一天的時間太少,而是您要做的事太多。為了老板的賞識,為了保持家庭的和平,為了朋友的需要,出於對後果的懼怕,你寧願咬牙說“是”也不說“不”。結果你總是被大量的事務弄得精神緊張。
要想學會最節省時間的辦法,首先就要學會說“不”。你要做自己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健全的自我意識使“不”成為可能。洛杉磯的心理學博士曼紐爾·J·史密斯專攻這個難題。他的論點是:如果盡管你的本意是“不”,但你還是說“是”,其原因首先不在你,而在於你被某個他人所左右。
他的藥方是:你要提高你的自我意識!當你麵臨“是——不”狀態時,你的內心話應該遵循:我有權不被他人所左右。不被我的老板,不被我的顧客,不被保險推銷員,也不被我的伴侶、我的親戚、我最好的朋友們所左右。
泰蘭指導公司的泰蘭·米丹娜博士講述了她的一些工作經曆:
我的許多客戶時常被沉重的工作和社會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接受而不會拒絕。女性尤其有取悅別人及渴望被人喜愛的願望,這是種社會現象,女性受到的傳統教育要求她們做個“好”人,而男性則被教育要行事“正確”。結果,女性通常更難說“不”,同時也很容易解釋為什麼男性不喜歡尋求指示(別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了)。於是我分派給那些長期說“是”的客人一個任務,就是在一周內走極端路線,對每個提議和要求都說“不”。如果後來他們改變主意了,可以返回再說“是”,但第一個回答一定要是“不”。“不,但謝謝你問我這個問題。”雖然極其成功的女性對這項任務還感到不少困難,但它打破了她們永遠說“是”的習慣。她們發現,即使說了“不”,天也並沒有塌下來,一切都還運轉如常。她們的朋友不會背棄她們,自己的狗也還愛著主人。
如果你還是不會拒絕別人,就要試著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時間。你可以說:“謝謝你的邀請,不過我還需要考慮一下,明天再回複你,行嗎?”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立刻決定自己是否要做某事的,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想讓別人高興,這就會使我們在想說“不”的時候開不了口,最後還是答應下來。如果你為自己爭取一些考慮的時間,就可以在第二天打電話過去,或接受,或拒絕,或討價還價。如果你接到了一份婚禮或別的什麼特別事件的邀請,你並不是非去不可。花上一兩天考慮一下,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場聚會,再去也不遲。當然了,如果你急切地想去,就痛痛快快地答應好了。
學會說“不”,對許多人來說,都是該進修的一課。由於怕得罪人,而言不由衷地說了“是”,回家越想越不對勁,“當初我應該拒絕他的”、“我怎麼這麼沒用,不敢說出真心話”,後悔的浪潮一陣陣地湧上來,越想越不舒服,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這樣的經曆源於一種心理:當拒絕別人時,心中會覺得很內疚;擔心拒絕別人而惹禍上身;擔心如果拒絕別人,對方就會不喜歡我……種種的顧慮心理,終於導致了在該拒絕的時候,就是說不出那個“不”字,而當你一心想討好別人時,往往得罪的是自己。
知道在什麼時候要堅決說“不”是你的理智,知道如何有效地說好“不”是你必須掌握的策略。專家的以下建議有助於你更好地說出你的心聲——“不”:
1.“您給我一些考慮時間。”或者,更具體:“讓我想一想,一小時後我給您回電話。”一小時以後,你打電話給他,客氣而清楚地說“不”,甚至無需進一步解釋理由。一小時的考慮時間和守信的回電話完全可以使您的拒絕不致顯得過於生硬。
2.“這是一個很棒的建議!”你應該首先用認可的話評價別人的建議。然後,你應該使他清楚,你的精力現在非常強烈地關注於其他方麵,因此對於這樣漂亮的項目你必須遺憾地說“不”。對此你不要解釋,什麼是其他方麵的事和為什麼它對你更重要,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對抗甚至爭吵。
3.“我非常重視您!”當你得到—個請求或詢問時,你稱讚對方,並且加強與他的關係。然後你引導出拒絕,用這樣的話:“沒有人比我更願意與您一起幹,但這一次我隻能拒絕你。”
4.“我原則上不做這樣的事。”人們可以更容易接受拒絕,如果他們知道你拒絕不是出於個人原因,而是由於原則——“我原則上不買送貨上門的東西。”“我最近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所以現在我非常明確地把它放在優先的地位。”
5.“那實在是太遺憾了!”這樣的拒絕特別有助於回答他人不直接的詢問:“我們當然非常願意整個家庭一起去,但遺憾的是旅館那麼貴……”你不必在別人的詢問中尋求解釋(“我若邀請他在家裏過夜,他將非常高興。”),而隻需保留請求者的話,並且向他表示感情上的理解。
6.“眼下這樣行不通。”這原本是一些提問者可以接受的用於推辭的大白話。如果他固執己見,你還可以將話說得更直白些:“我恐怕,我現在無話可說。”或許,你越謹慎地使用這種話,私交就越緊密。如果你被請求在特定的日子做一些事,你也可以說“不行,這個時間不合適”來取代“不行,我沒有興趣”。這樣對請求者的傷害要少一些。
7.“嗯……不,算了。”最後,一個最好的方法。如果你想說“不”,你就說“不”,不過說“不”之前稍微停頓一下,給別人一個思考和理解的信號。你應該堅定地說“不”,同時看著別人。否則顯得好像有商量的回旋餘地似的。你不要提供理由,否則你是在鼓勵別人和你進行爭論。一個明確的回答免去了你以後的煩惱。其優點是:你避免了誤解,並且可以使對方做出清楚的判斷。
零散時間也可以做大事
我時常聽到人們抱怨時間不夠用。事實上,時間並不是問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時間管理的方法和一般人不一樣,是因為他在24小時當中,跟你做了不一樣的事情。哪怕是其中的1個小時。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隻能做1小時的工作。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每天花1小時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而你的那1個鍾頭花在哪兒了呢?看一份無聊小報、打兩圈麻將、坐在電視機前忘了時間……
是的,你的時間永遠不夠用,如果你不懂得珍惜的話。
哲學家們這樣說:“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順序性和持續性,其特點是一維性,是一種特殊的資源。”
時間有四項獨特性:
(1)供給毫無彈性:時間的供給量是固定不變的,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每天都是24小時,所以我們無法開源。
(2)無法積蓄:時間不像人力、財力、物力和技術那樣能積蓄儲藏。不論願不願意,我們都必須消費時間,所以我們無法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