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時間法則(1 / 3)

——你的時間用完了,你的使命也就到頭了。

奧萊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蘭省鄉下最貧苦的佃農,他出生的時候家裏最值錢的財產就是一支鳥槍和三隻鵝。他那身著華麗的甲胄的表叔抱著他的寶貝兒子帕爾丁譏笑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奧萊夫是看鵝的窮鬼!”奧萊夫的父母氣憤地說:“我們的奧萊夫是富翁,隻需20年時間,他就會雇你的帕爾丁當馬夫。”20年隻是正常人生的1/4。奧萊夫從6歲起就讀路德的《訓言集》,上中學後,他就懂得把時間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它特殊的任務。一次,他在作文裏寫下“誰盜竊奧萊夫一分鍾的時間,誰就是盜竊瑞典!”老師高度評價他“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梁!”剛剛20歲的時候,奧萊夫果然就創造了一項重大發明,成了瑞典出類拔萃的科學家。

時間就是生命。富蘭克林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

一個人懂得了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就會釋放出大大超出常人的能量。人們往往在失去某樣東西之後才知道它的可貴,這是常人的通病。如果你不想做一個虛度一生的庸人,如果你想給自己的生命增值,就應該“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用好你的每一天,就是延長了你的生命。從這一點來看,一個成功者與一個平庸者年齡雖然相同,但是成功者無疑比平庸者實際上活得更長。

給時間標價

你的時間實際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時間並不是一個不能精確計算的問題。但考慮到價格衡量事物價值的直觀性,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在這裏不妨暫且引用一下有人列出的一張年收入與節省時間產生價值的對照表。按照這個對照表,你就可以像時間管理專家傑弗利·梅建議的那樣,給自己加薪了。換言之,先給自己的時間標上價,然後再提高價錢。比如,你可以先假設你的年收入是5萬美元,按每年244個工作日,每日8小時計算,你的時間每小時值25元6角1分,每分鍾是4角2分7厘。這樣的“加薪”思考練習會影響你未來日子中的每一件事。你會知道每浪費一個小時會花掉多少成本,然後你就會想辦法削減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導致的浪費。

非洲有一個民族,為了讓人們珍愛時間,在那裏嬰兒剛生下來就獲得60歲的壽命,以後逐年遞減,直到零歲。人生大事都得在這60年內完成,此後的歲月便頤養天年了。這真是個絕妙的計歲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不過是我們從上蒼手中借的一段歲月而已,過一年還一歲,直至生命終止。

可惜人們常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日子長著呢!於是,接下來的便是懶惰,懈怠,怯懦……無論做錯什麼都可以原諒自己,因為來日方長,不管什麼事放到明天再說也不遲。

在這種錯覺的籠罩下,人們紛紛向庸人集團靠攏。

“上天給你的生命不過是許多分鍾,你必須好好利用每一分鍾”。

科特·漢密爾頓是美國著名花樣滑冰運動員,他的母親原來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但她十分珍惜時間,充分抓住每一分鍾刻苦自學,後來終於成為鮑靈格林大學婚姻家庭係的副教授。她經常對漢密爾頓說:“上天給你的生命不過是許多分鍾,而且是有限的。從你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你就隻有這麼多分鍾的生活,因此,你必須好好利用每一分鍾。”由於受到母親的影響,漢密爾頓也十分珍惜時間,抓緊每一分鍾訓練。辛勤的汗水,終於換來了豐厚的回報,他在1981~1984年連續4次獲得世界冠軍。

在你的一生中,你每天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處理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分鍾。你既可以把它消磨在咖啡屋和酒吧裏,也可以將它花在研究室或運動場上。而對於那些不願庸庸碌碌了此一生的人而言,他們人生第一要緊的就是把組成生命的時間,一分一秒地支付到自己崇高的生活目標上去。

效率也是生命

節約時間就是延長生命。提高效率的直接後果之一是節約了時間,也就是延長了你的生命。

效率專家埃維·李獲準同一家中型鋼鐵公司的總裁查爾斯·斯瓦布麵談。埃維對總裁解釋自己公司的服務如何能夠幫助總裁更好地管理公司。斯瓦布說:“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幹什麼。如果你能告訴我在同樣的時間內如何能完成更多工作的方法,我就會聽你的,並且你要多少報酬,我都會付給你。”埃維說:“好吧,我給你提出一個計劃,這個計劃隻要花幾分鍾時間就能夠解釋清楚。你把這個計劃付諸實施,並讓你的員工遵照執行,然後,你付給我多少錢我就收多少。”

6周以後,埃維收到了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上麵有一個便條說,從金錢角度來看,這是斯瓦布先生所上的最值得的一課。5年後,斯瓦布把這家公司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公司——貝斯勒漢姆鋼鐵公司,他現在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工業家和管理者,受到人們的高度尊重。

同樣是每天24小時,每小時由60分鍾組成,每分鍾由60秒組成,總計8.64萬秒。世界上最繁忙的人——首相、總統、企業家、運動員、演員和公司領導人每天也隻有這8.64萬秒。然而在一天中,那些成功者必定做了與你不同的事情。或者說,他們比你做了更多的事情。

埃維·李給出的確實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簡單的時間管理計劃:第一步,在一天結束時,也就是你要離開辦公室或者完成一天工作之前,把第二天要做的重要事務列個清單。這個清單可以寫在日曆上,甚至寫在一張紙上也可以。這份清單的名字並不重要,隻要在一天快結束時按照這個方法做就可以了。第二步,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務按照重要性程度標上序號。讓我們暈頭轉向的往往並不是工作的那些所謂的巨大的勞動量,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工作、該先做什麼。所以你應該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合理地安排工作次序。最後,第二天當你準備工作時,就從第一件事開始一直到工作完成,然後開始做第二件事,一直到清單上的事務全部完成。這樣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更容易處理,也更有頭緒可尋,而不致產生錯亂、緊張和焦慮的感覺。

勞倫斯·桑姆士在哈佛大學授課時,曾教那些功課老是做不完的學生們記錄工作日誌,結果他的學生們發現,他們真正花在作業上的時間,經常比他們想象的還少。一些老練的時間策略專家,更是把工作日誌當做自我管理的工具,一些成功的律師和會計師都善於使用工作日誌,進行時間與自我價值的管理。

查爾斯·盧克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在12年內變成了培索登公司的董事長,每年10萬美元的薪金,另外還有l00萬美元的進項。他說他的成功原因就是做事情能分清輕重緩急。盧克曼說:“我每天早上5點鍾起床,因為那時我的思維要比其他時間更清楚。這樣我可以比較周到地計劃好一天的工作,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做事的先後次序。”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計劃,但按計劃做事絕對要比憑一時興趣去做好得多。

簡單的有時卻是最有效的,按照以上計劃行事,你不久就會發現自己的效率大增。

做最有生產力的事情

我敢非常肯定地說,我們把一半的時間花在並不特別喜歡的人和並不特別快樂的事情上了,這樣我們就沒有時間關注那些真正對我們重要的人和事了。

——亞曆克·沃

你的工作日誌上已寫滿了一天甚或長達一個月的行程規劃,但是一段時間後,你發現工作效率不再繼續提高,事實上你會被很多突如其來的電話、事情搞得暈頭轉向,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到頭來生活與工作的質量不再有更大的變化。

愛因斯坦說過:當我們麵臨重大的問題時,絕不能以產生這問題的思考層次去找尋答案。時間管理也是如此,做得多,做得快,但是並不代表你做得對。做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才是問題的關鍵。

上麵講的非洲一民族的生命倒計時法是否讓你想起了電話磁卡?當你將磁卡插入話機時,顯示器立刻顯示出卡中的剩餘值,隨著通話時間的延長,卡中的剩餘值不斷減少。麵對不斷縮小的數字,下意識地你會提醒自己:長話短說,別浪費錢,因為那些變化的數字如同一個警示牌,它在時刻提醒著你,讓你盡快將重要的事情講完,以便早些結束通話。

生命不也如同一張小小的磁卡嗎?所不同的是,你常會忘了,在你的大腦中也有個顯示器,告訴我們有限的時光還剩多少。而當生命倒著計時,那年年減少的數字便會提醒你——來日不多,趕緊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整天來去匆匆,而你的事業又毫無進展的話,該是好好審視你的生活的時候了。你是否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了?你是否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了你便要停止了運轉,於是你大事小事都要包攬?

事實上,生活中沒有非打不可的電話,生命中沒有非做不可的事情。你會發現,世界上隻有極少的消息值得傳遞,一生中也隻有一兩封信值得花費郵資。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越是放下許多東西,便越是富有。

在世俗的社會裏,隻有控製了你的時間,你才會成為自己的主人。那些脖子上多了一條項鏈、衣服上多了一枚胸針、頭上多了一頂帽子的人,以及有著多餘表情、多餘語言、多餘朋友、多餘頭銜的人,深究一下便會發現,他們都是在完善和榮譽的借口下展現一種累贅,這種人可能終其一生都走不進自己人生的大門。

大多數人認為工作超級忙、日程表安排得特別滿是成功的一種標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些遠離他們目標的事情耗費了他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於過於繁忙而無暇顧及周圍的事,這樣往往會錯過關鍵的機遇。

一天,時間管理專家為一群商學院的學生講演。

“我們來個小測驗。”專家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應道:“滿了。”他反問:“真的?”說著他從桌下取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應道。“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有!”學生們大聲說。然後專家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可以幹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