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黃金、白金法則(1 / 3)

——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

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

——邁克爾·奧康納

20世紀80年代末期,大學剛畢業的斯蒂芬·凱瑟在一家大規模的投資公司獲得了業務主管的職務。凱瑟初出茅廬,就在洛杉磯西區擁有住宅,又開著一輛奔馳,而他當時不過才25歲。當時他自認為商業神童、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在人前毫不掩飾這種自大的態度。

但是,9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開始萎縮,裁員的風暴毫不留情地刮了過來。起初,他還不以為然,以為這與他無關。可沒想到,有一天老板叫他進去對他說:“斯蒂芬,你的能力沒話講,問題出在你的態度上。公司裏沒有人願意與你配合,我恐怕必須請你離開公司。”真是晴天霹靂!像他這樣的成功人士,居然被開除了!斯蒂芬·凱瑟回憶說:“可我當時還滿不在乎,以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憑我的履曆,要找個高薪的主管職位應該不難。但是我大錯特錯了,迎接經濟蕭條吧!”

經過了幾個月求職的挫折,凱瑟平生第一次感到如此缺乏自信,前途如此渺茫。“更要命的是,你想想,既然以前我都以那種態度對人,這個時候當然也就無處投靠,無處傾訴。我當時是完全孤獨的,簡直就要崩潰了!”一直到那時候,凱瑟才領會到應該對他人感興趣。他開始聆聽,開始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關心。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並開始幫助處境比他還糟的人。他打開心胸,變得比較有人情味,更可愛、更能共事。他回憶道:“我換了一種態度去待人。我覺得自己變了。我的恐懼減輕了,心胸開闊了,我開始注意、關切到周圍的人,周圍的人也同樣地關心和幫助我。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成功的步子加快了,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即使我暫時不再擁有住宅與轎車。”

“3年後,我又回到高級主管的職位,隻不過這一次,我周圍的同事都是我的朋友了。”最終成為美國銀行總裁的凱瑟欣慰地說:“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相信自己能有更好的發展。”事實也印證了他的話。

有些人際關係法則看似簡單平常,常常被人忽視,但它們卻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獲得事業成功的法寶。

黃金法則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7章第12節上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是一條做人的法則,又稱為“為人法則”,它幾乎成了人類普遍遵循的處世原則。人們往往將之簡稱為“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這條“金箴”不論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麵去看,都是正確無疑的,而且幾乎適用於一切條件和場合。你會發現,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類似的訓言,並且將其奉為精神生活的一條基本準則。讓我們來瀏覽一番這條“金箴”在各種不同文化中的表現形式:

婆羅門教:人生最大的義務即是不要將痛苦加諸他人。

基督教:你對人家怎樣,人家亦會對你怎樣。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印度教:生活的要義乃在於愛人如己。

伊斯蘭教:信徒,意味著把兄弟的願望當做你自己的願望。

猶太教:凡是對你自己有害的,亦不要施諸你的同胞。這即是全部的律法,其餘則不過是它的注解。

波斯人諺語:別人怎樣待你,你也應怎樣回報。

道教: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拿破侖·希爾曾給他的學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紐約廣告巨頭智威湯遜公司董事長曼寧先生不久前向一群年輕的廣告撰稿人作了一次演講。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男女在這個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廣告業中都是剛剛起步,每個人都渴望向廣告界傳奇人物——曼寧先生多學幾招,曼寧先生位居廣告界領袖人物的時間簡直跟他們的年齡差不多長了。曼寧那天向這群才智不凡的聽眾說道:“這是一場真正的競賽,智能、才氣與精力都隻是這場競賽的入場券。沒有這些條件,你根本不具備進入這個行業的資格。”

曼寧又說:“但是,要想贏得比賽,你還需要具備更多的條件。你必須懂得成功的訣竅,並把它貫穿到你整個人生之中。那麼,什麼是成功的訣竅呢?那就是: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先怎樣對人。”

這可真是一條金科玉律,就連在“人吃人”的紐約麥迪遜大道上也管用。它可以說是超越了宗教、倫理、自我實現,甚至在是非對錯之上。正如曼寧先生所說的那樣:金科玉律是永遠不負眾望的。

這位廣告界老兵又說:“就算你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為也’的人,就算你真的隻對自己的名利仕途感興趣,這條金科玉律仍舊是有用的。它是你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舉凡公司總裁、學校教師、超市職員各色人等,隻要遵循這條簡單的、千古不變的真理:“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先怎樣對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現,有更大的發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歡自己。你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別人也像你一樣,是個會呼吸、會生活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家庭的壓力,有成功的渴望;他們也像你一樣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與理解。

千萬不要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記得卡內基曾說起他經曆過的一件事。他回憶說:“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極想早日出名。我寫了一封信給作家理查哈丁·戴維斯,他一度在美國文壇上紅得發紫。我當時正著手寫一篇對有關作家的評論,我請戴維斯先生告訴我他的寫作方式。”

“在這之前幾星期,我曾收到一封來信,信末寫著:‘口述信,未讀過。’我覺得棒極了。我覺得寫那封信的人,一定很了不起、很忙碌、很重要。雖然我一點兒也不忙碌,但是我急於向裏察哈丁·戴維斯表現一番,因此我就在短箋的結尾,以這些字句作為結語:‘口述信,未讀過。’”

“誰知,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信,隻把信退還給我,並在尾端草草地寫下:‘你真是沒有禮貌。’”

“當時我真是羞愧萬分。沒錯,我是做錯了,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但身為一個平常人,我沒法不感到怨恨。對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他似乎沒有必要做得這樣不客氣。我心中的怨氣是如此強烈,以至於當我在10年之後得知裏察哈丁·戴維斯的死時,我的心中仍然想著他那次對我的傷害。”

以卡內基這樣的胸懷,尚且難以抹平年輕時所曾經受過的傷害,可見人的自尊心是萬萬傷不得的,尊重他人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卡內基告誡道:“如果你我明天要造成一種曆經數十年、直到死亡才能消失的反感,那隻要輕輕吐出一句尖刻的評語就夠了。”

白金法則

白金法則是美國最有影響的演說人之一和最受歡迎的商業廣播講座撰稿人托尼·亞曆山德拉博士與人力資源顧問、訓導專家邁克爾·奧康納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則的精髓就在於“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從研究別人的需要出發,然後調整自己行為,運用我們的智能和才能使別人過得輕鬆、舒暢。

而“黃金法則”在普通民眾中也是獲得了一定的認同。你無法統計出世上有多少事是在“黃金法則”的指導下完成的,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黃金法則”似乎難以解決紛繁複雜的所有的問題,夕陽西下的客觀規律緩緩降落在它的頭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毫無變通地遵照“黃金法則”行事——你喜歡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別人——意味著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你首先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其言外之意是,我們大家都是毫無差別的,我想要的或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和希望的。

事實是,人們並不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以對待這些人的方式去對待另外一些需求、願望和希望都大相徑庭的人,顯然會遭到拒絕和排斥,甚至導致衝突。

另外,“黃金法則”基本上是從消極的方麵著手的。也就是說,它著力於避免矛盾糾紛,它關心的是人與人交往的底線是否被遵守。而如果我們要進一步開拓我們的人際關係,僅做到這一步還是很不夠的。

因此,我們建議在本著尊重“黃金法則”的主旨的原則下對這一古老的信條進行一點點修正。我們認為,在生意場上常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和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的訣竅還在於遵循“白金法則”:別人希望你怎麼對待他們,你就怎麼對待他們。

簡單地說,就是學會真正了解別人——然後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對待他們,而不是我們中意的方式。這一點還意味著要善於花些時間去觀察和分析我們身邊的人,然後調整我們自己的行為,以便讓他們覺得更稱心和自在。這當然就使得他們更容易對你產生認同。

“空中客車”飛機推銷人才貝爾納·拉弟埃,從l975年受聘以來業績非凡。他成功地推銷了230架飛機,價值420億法郎。他動用的是一種“情感推銷法”。拉弟埃來到印度推銷飛機時,接待他的是印度航空公司主席拉爾少將,拉弟埃的第一句話便是:

“正因為你,使我有機會在我生日這一天又回到了我的出生地。”

這句話直接向對方表明,感謝主人慷慨賜予的機會,使得他能在自己生日的日子裏來到該國,而且最具意義的是該國乃是他的出生地。

同時他又談到他與印度的世交,並掏出了一張拉弟埃3歲時與印度偉人聖雄甘地的合影。這使拉爾少將大為感動,很快與之簽訂了合同。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殘疾娃娃”被爭相領養的成功例子。

納爾康公司的經理羅肯創造出一個別出心裁的推銷術。羅肯利用人們心中的愛心,創造出一些“殘疾娃娃玩具”,並同時喚醒人們對殘疾孩子的關心。

他們給每個“殘疾娃娃”取上名字,都是普通美國孩子的名字,並注明“娃娃們”的習慣、愛好、出生年月等等。領養人必須登記其姓名。每逢聖誕節,公司將派人慰問被領養的“娃娃們”。這一別出心裁的行動,喚起了許多美國人,特別是一些美國孩子們的愛心。在聖誕節前後,人們冒著寒氣逼人的北風,在玩具店前排起長龍,競相領養。

這種獨創的風格,使納爾康公司大賺其利,為了讓“殘疾娃娃玩具”立於不敗之地,羅肯又略施小計,控製“殘疾娃娃”的產量,人為地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引起一種搶購“殘疾娃娃玩具”的風潮,此種娃娃因此也身價大漲,真可謂奇招妙法也。

以上兩例,都是成功運用了“白金法則”。在現今價值多元的社會裏,大家的喜好需求也隨著千變萬化,莫衷一是。所以當我們在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再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別人”時,往往隻能達到“自己”猜測對方滿意,而未必是“對方”真正的滿意。如果想要達成對方100%的滿意,就必須從對方的立場來考量;“別人希望我怎麼對待他們,我就怎麼對待他們”,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以客為尊”、“顧客滿意”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原理,至少不會冒犯別人。

“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隻是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適用於價值需求一致的文化社會。

“人之所欲,才施於人”,是人際經營的白金定律,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裏無往不利,其正做到100%地讓顧客滿意。

正因為洞察到他人的某種情感需要,商家順應地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每個很在行的商人都知道,如果你在一個國家,比如說在日本做生意,就必須學會了解和尊重當地特定的文化習俗,注意文化差別。可能你得學會如何鞠躬,或如何用筷子吃飯,或如何在與人打交道時表現得更謙恭、馴順、溫和。

冰淇淋及奶酪行銷全世界的Baskin-Robbins公司的卸任董事長威廉·薩幅,有一段時間曾作為雀巢公司的代表進駐日本負責市場銷售。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學習說日本話,住在日本人的旅館裏,吃日本食物。他采取了一切措施讓自己的生活盡快“日本化”起來。不過,他回憶道:“我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拜訪幾家在日本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向他們學習經驗。”

很顯然,“白金法則”並不是遊離於“黃金法則”之外獨樹一幟的東西。相反,你可以稱它為後者的一個更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版本。

“白金法則”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的,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都有他或她自己審視世界的方式。這些江山易改而本性不改的稟性,如果用一個相當概括性的語彙來描述,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行為模式或個性風格。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達個性風格的方式和途徑,我們握手的方式,碰到不耐心的事時排解情緒的方式,我們辦公室的布置方式,我們做決斷的方式,打電話時我們或簡捷利落或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方式——以及諸如此類種種其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傳達出我們個性風格的信息。學會“讀”懂這些信息的“符號”,準確識別他人的個性風格可算得上是一種本事,其目的是據此調整我們的行為方式,減少和避免衝突及不快的發生。在此基礎上,“白金法則”指導你根據他人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采取相應的行動,使你的事業獲得極大的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又名“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雷諾爾·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做實驗:他們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麵都很優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麵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