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能方能圓,進退自如2(2 / 3)

崛起之前,曾國藩在同鄉儒生羅澤南的協助下,先建立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之後逐漸擴大。曾國藩十分了解清朝八旗兵、綠營兵的腐敗,所以,他在組建隊伍時,首先留心了從平民當中招募士兵,決不引進官僚子弟,之後是他十分注意宗族關係,把軍隊組建成一個血緣家庭性質的組織,以壯大戰鬥力。

曾國藩雖然堅決反對滿族人擔任一般的軍官,以免影響戰鬥力,但為了贏得滿族人的信任,他特別推舉了滿族人塔齊布為湘軍大將,薦舉多隆阿為湖北將軍,在一切預備完成後,曾國藩的這支湘軍開始開出湖南省,準備同太平軍作戰了。

鹹豐四年(1854年)五月,曾國藩率湘軍出戰,在嶽州與太平軍交戰,沒想到一戰即潰。曾國藩出省共有湘軍1萬,水、陸軍各5000,連其他人等共1.5萬多人。嶽州一戰,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可能是從未有過失敗的滋味,忍受不住這種打擊,便投水自殺。幸虧被手下士兵所救,自殺未遂。曾國藩羞憤交加,下大力氣整頓湘軍,過了3個月後,再戰嶽州,於6月份攻陷,同年10月,曾國藩督戰,經過激烈的爭奪,又攻下了武漢。曾國藩這時總算報了嶽州失敗之仇,情緒高漲起來,叫囂道:“肅清江麵,直搗金陵。”

鹹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進逼九江。這時,太平天國起義軍開始仔細對付曾國藩了,派石達開為統帥,大舉向西增助。石達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著名統帥,他把曾國藩的水師騙至鄱陽湖,再堵住湖口,勝了敵軍,焚燒了戰船。

曾國藩看見自己苦心經營的水軍又一次化為泡影,連自己的坐船都被燒掉了,更是羞憤交加,又要投水自殺。這次投水多虧又被部下拉住,免受了入水之驚。曾國藩兩次投水,未得其死,也許僅是做做樣子,並不是真的想死,隻是為了拉攏人心,由此可見曾國藩城府之深。

石達開戰勝了曾國藩這支在當時看來戰無不勝的軍隊,太平軍又大破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事已威震全國,大有奪取全國之勢。可就在此時,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為爭權奪利相互殘殺,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赫赫將領先後被殺,兩萬多精銳死於內亂,石達開又帶十萬精兵出走。太平天國軍從軍事上的鼎盛時期走向了下坡路。

此時,曾國藩趁機再奪武漢,並在與陳秀成激戰後攻奪了安慶。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有了更大的指揮權,派三路軍馬進攻:李鴻章率淮軍由上海進攻蘇南,曾國藩率主力進攻天京,左宗棠進攻浙江。因為太平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打折扣,因此連吃敗仗。無錫、常州、蘇州等地接連失陷。

曾國藩的湘軍入天京後,見人即殺,見屋即燒,以至“秦淮河屍首如麻”。湘軍見物即搶,“子女玉帛悉數盡歸湘軍”。曾國藩完成了他率湘軍攻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元凶”使命,因為他善於玩弄權術,又逐步地登上了“聖相”的地位。

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的十二年曆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他屢次戰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擔心李秀成的大軍襲來而數日懸刀在手,預備一旦失敗,就自殺領罪。雖然他對朝廷忠心耿耿,但還是屢遭疑忌。

在第一次攻打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鹹豐帝很是高興,讚揚了曾國藩幾句,但鹹豐近臣說:“如此一個白麵書生,竟能一呼百應,並不一定是國家之福。”鹹豐聽了,沉默不語。

曾國藩也知會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喪之機,帶著兩個弟弟(也是湘軍重要將領)回家,辭去所有軍事職務。過了近一年,太平軍進攻盛產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驚恐,又請他出山,並委他兵部尚書頭銜,有了軍政實權。不久,慈禧太後專政,認為滿人無能,就重用漢人,為曾國藩掌握大權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曆史契機。

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被授予兩江總督節製四省軍政的權力,巡撫提督以下都須聽命,不久又賜以太子太保頭銜,兼協助大學士。從此,曾國藩在清廷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曾國藩激流勇退的方式進一步獲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權,在進攻太平軍勝利之後,他仍然小心翼翼。因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許多太平軍的權力,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兩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既不想退出財物,也不能退出財物,在入京之後,著手做了4件事:

1.因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部分權力;

2.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裁減了四萬湘軍;

3.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放全餉;

4.修蓋貢院,提拔江南人士。

這4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讚,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查什麼,相反顯示出了他的謹慎態度,更贏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賞以太子太保頭銜,賞雙眼花翎,賜為一等侯爵,子孫相襲,代代不絕。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