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發誓要奪取天下,於是,他任用忠於他的一大批文臣武將,休養生息,一舉出關,可是彭城一役,幾乎讓他全軍覆沒。項羽的軍隊銳不可擋,漢軍被打得一潰千裏,漢王劉邦最後也落個孤家寡人,一個人不知去往何處。
人往往在危難之際倍加思念親人。 兵荒馬亂的時刻,劉邦很擔心家裏的情況。靈璧離沛縣不遠,他讓十幾個人分頭去收集失散的部隊,隻身回沛縣看望父親太公、妻子呂雉和一雙年幼的兒女。
劉邦回到豐邑家中,隻見屋門洞開,室內狼藉一片,早已空無一人,心裏不由又是一陣痛楚,他不敢久待,匆匆離開。
忽聽一輛馬車從後疾駛而至。劉邦吃了一驚,趕緊躲到路旁的樹叢裏,再仔細一看,駕車的是自己的參乘夏侯嬰。他喜出望外,趕緊跳過去攔祝
馬車跑了一會兒,劉邦聽見路邊有孩子的哭聲,很擔心是不是自己的一雙兒女,車子走近了,果然是自己的一雙兒女,趕忙把他們抱上車,重新逃命,這時楚軍追得越來越急了,眼看馬車速度越來越慢,劉邦一看無可奈何,就把兩個孩子推下馬車,讓夏侯嬰打馬狂奔,夏侯嬰一見,趕忙停車,抱兩個孩子上車,複又駕車奔跑,兩人為此爭奪了一次,劉邦一見,用劍亂砍,夏侯嬰則說:“加上兩個孩子也不會影響車子的速度的,車速減慢是因為馬疲乏,如此疲 奔,倒不如與來將講情,或許能有一線生機。”劉邦低眉順眼地跟追來的楚將丁公說了好多好話,丁公是個狂傲無知的小人,果然放了劉邦。就這樣,劉邦又撿回了一條性命。
在以後的戰爭中,劉邦幾乎未取得過勝利,差不多都失敗了,幾乎戰則必敗,但就是這種失敗,練就了劉邦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他擊敗了西楚霸王,終於登上了天子之位。
做人最怕的敵人就是失敗後一蹶不振,如果果真如此,勢必墮落下去。但人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失敗常會隨之而來。這就看你怎樣來對待自己的失敗。失敗後的不屈精神是一個人成功的法寶。
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麵對機遇時,不要猶豫,不要視而不見,在一片坐論機遇聲中喪失機遇。而應搶先一步,抓住當前的機遇,不放過可能的機遇,運籌未來的機遇,把機遇變為實實在在的加快自身發展的動力。
一個人整天幻想擁有機會,做出種種美麗的“假設……”“如果……”一天晚上,他聽到敲門聲。
“誰呀?”他問。
“我是機會。”
這個人翻了個身,想:能有什麼機會呢?風高月黑的,還是等明天再說吧!
“明天早上再來吧。”
“機會從不第二次敲你的門。”說完,門外就悄無聲息了。
是的,機會從不第二次光顧我們。機遇,它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然降臨在你的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將翩然而去,從此杳無音訊,不再複返了。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為了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擔任行軍總管兼行軍長史,統率大隊兵馬去攻打蜀郡的蕭銑。蜀郡山高路險,更有長江三峽陡峭天塹,易守難攻。
李靖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迅速決策,很快做好戰鬥準備。不久,浩浩蕩蕩的大軍雄糾糾地向蜀郡進發。
這時正是淒涼深秋,長江洶湧澎湃,飛瀉直下,三峽水流湍急,險惡可怖。蜀郡的探子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急急忙忙趕回蜀郡向蕭銑報告。蕭銑大吃一驚,繼而哈哈大笑,向部將說道,眼下秋色瀟瀟,寒氣凜人,諒他李靖幾十萬兵馬能飛過長江不成?再說三峽天險,危路岌岌,他縱是神通廣大,也難免葬身魚腹。我想李靖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經蕭銑這麼一說,部將們也都放下心來,放鬆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領三軍將領經過長途行軍,來到長江邊。隻見江水橫溢,白浪滔天,其勢如千軍萬馬,奔騰咆哮,令人心驚膽寒。有位將領見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議說:“江水泛濫,三峽險峻,戰士們渡江一定十分困難,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們再打過江去。”
李靖站在高處,麵對滔滔江水有力地揮著手,語氣堅定地說:“現在一定要渡過江去,打他個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突然來到這裏,蕭銑一點兒也不知道。他隻以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會馬上進攻。我們必須在他還沒有調集兵馬之前,趁著這江水猛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攻到城下。這才是用兵的上策。”
將領們聽了這席話,個個奮勇爭先。在李靖的指揮下,戰土們很快攻下夷陵,殺傷敵軍數萬,擄獲船隻四百餘艘。接著,他們乘勝前進,占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強大的攻勢下,蕭銑不得不帶領部下舉手投降。
在生活中,麵對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條件都成熟時才會行動,那麼,當條件成熟之時,機會卻失去了。因為,機會不會等我們。所以,當我們在麵對機遇時,要懂得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猶豫不決。抓住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人們常說;天賜良機。機遇,它是上天給予人間少數幸運兒的禮物。但在現實的生活中,機遇是靠爭取得來的。得到機遇,不靠天賜,而在人為。
找好靠山,以防一棵樹上吊死
有些人懷揣宏大的誌向,想做一番大事業,最終得到一位強勢人物的賞識,自己的事業得以開展。可是靠山一倒台,他的事業往往也就一同結束了。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不勝枚舉。
吳起是戰國時著名的一位軍事家、改革家,為了追求功名,他幾乎是六親不認。他本來在魯國為官,齊魯交戰時,魯國國君想任命他為統兵禦敵的主帥,但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便有些信不過他,他為了取信於魯,竟殘暴地殺掉了自己無辜的妻子。他曾發誓,不為將相,誓不還鄉,後來他的母親病逝,他果真不回家赴喪。
但是,他的仕宦生涯並不順利,他雖然殺掉了妻子,魯君仍然不信任他;後到了魏國,為魏國立了大功,又為魏國的貴族所不容。最後,他來到了楚國,深得國君楚悼王的倚重,封他為相國,主持楚國的變法。他變法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損有餘而繼不足”,把矛頭指向在楚國根深蒂固、勢力雄厚的貴族,剝奪他們的田產,廢除他們的特權,並將他們發配到偏遠的地區去開荒種地。
楚國強大了,吳起卻孤立了,他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憎恨,隻是有楚悼王的支持,這些人一時還動不了他。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他的後台沒有了,那些仇恨積壓已久的舊貴族們再也按捺不住複仇之心,立即對吳起群起而攻之。吳起無處可逃,情急之下,一下子撲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他以為那些舊貴族們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對他施行攻擊的,如果傷害了國君的屍體,那可是滅族的大罪。可那些瘋狂的貴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麼也顧不上了,亂箭齊射,國君的屍體並沒有幫吳起的忙。
吳起的遭遇有一個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吳起以為,有了楚悼王這樣的最高掌權者的支持,他就可以有恃無恐,放手大膽地去幹他所想幹的一切,而對其餘政治勢力的態度可以不聞不問。殊不知,天下間沒有持久的靠山,像楚悼王這樣地位的人,你把他作為一個孤注,將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個人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該怎麼辦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種平衡藝術,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各方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在一棵樹上上吊,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沒多久,吳起的悲劇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始,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觸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有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但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最後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沒辦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很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陲小國一躍而起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終能夠統一中國,就是由商鞅奠定了基矗
但是,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駕前,太子繼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麵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急急忙忙逃離鹹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知道他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大牢的!”
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無處可逃,被逮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鹹陽街頭,家人也被誅滅。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政治上極具遠見,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盛。
但他長於謀國,拙於“靠”道,卻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將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怎麼能得罪呢?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以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舞台上,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而商鞅卻把自己的命運、新法的命運全寄托在孝公一人身上,而沒有給自己留下後路。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官場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要想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不能隻顧一人,不及其餘,他日靠山一倒,則牆倒眾人推,自己必定會遭到眾人攻擊,致使身陷險境,自己的事業也中斷了。
不可把自己的事業維持在一個人身上,這樣風險太大。要想大廈牢固,必得深紮根基;要想事業常青,必須培養種子。做事情要把上下都看明白,上麵要找好靠山,以防一棵樹上吊死;下麵要培養好自己的優秀接班人,使事業後繼有人。
調整自我,適應時代
求變是指在變幻不定的形勢下,要以變化的眼光去審時度勢,並且具有能迅速適應變化的素質。善於求變會使自身一直在社會變局中處於主動地位,掌握有利時機,獲取最大利益。
求變的特點是,強調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是被動應變,而是率先采取行動。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國家,求變是一種很高的應對變局的境界,因其采取主動,所以往往能變不利為有利,變落後為領先。正因如此,一般人很難做到。
對一般人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維護眼前的利益,保持眼前狀態,一旦發生變化,要麼措手不及,一敗塗地,要麼倉促應變,根基不穩。隻有高明之人,才能在其中巧妙應對,化險為夷。而對於想成就大事者來說,他們絕不會甘於被動,被外界力量牽著鼻子走,他們不僅有處變不驚的膽氣,有隨機應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善於高瞻遠矚,主動求變,掌握時機。
從曆史上看,可以說,任何一個成就大事業者,無論軍事家,還是政治家,都是善於求變的高明之士。對這一點,曾國藩有切身體會,因此,他才用總結性的口吻說:適時則貴,失時則損。
“適時求變”,對“求變”做了一個最有意思的限定,即“適時”。所謂“適時”,就是依據適當的形勢需要,做出適當的判斷,采取準確的措施,隻有這種“求變”,才能取得成功,不然胡亂求變,不僅難以成就大事,相反會導致身家之敗、性命之憂。
這樣,“適時求變”就成了古今成大事者與其他人相區別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求變首先必須明變,熟知變化的規律,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變化。其次,應當抓緊時機,選擇正確的變化途徑。
古人說“大丈夫相時而動”“識時務者為俊傑”,都是強調英雄人物非同一般的“求變”之能。
曾國藩最推崇曹操,這麼說,是因為他把曹操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楷模。據說,有一次曾國藩問親信們他可與哪位古人相比,有人說是諸葛孔明,有人說是範仲淹,但曾國藩一笑道:“我一生學曹孟德而未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