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堅持不懈,一往無前(3 / 3)

曾國藩的確與曹操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兩人都生逢亂世,都以平定叛亂發跡,曹操因平黃巾、伐董卓而組織起自己的武裝,所用之人也多在家鄉附近,他的謀臣武將中,大都穎州、汝南人士,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地域集團。

曾國藩則為平定太平天國而興辦團隊編練湘軍,所用人才亦多為兩湖之人,為近代軍閥之祖。兩人都有好殺之名,曾國藩以重典治亂世,動輒殺人,平太十大國、辦教案、剿撚軍,無不用“殺”字,所以留下“曾剃頭”惡名。

曹操殘暴好殺,更令人發指,孔融、楊修、崔琰等名士都被他殺害,就連一代名醫華佗也難逃其毒手。兩人都擅權術,自不待言。在適時應變一點上,二人也有相同之處。曹操未敢稱帝,據有些專家研究,不是不想,而是時機不成熟,不敢稱帝。曾國藩同樣不敢造次,除了忠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清楚時機尚不成熟。

事實上,曾國藩對清王朝覆亡早已料到,他曾與人說,清朝還能持續超不過五十年,並概括出“天道五十年一變”的規律,即承認大清的“鐵桶”江山終有一天也會垮掉。但就這五十年之差,也是不能忽略的。倘若曾國藩一時心血來潮,自己當起皇帝來,就會成為三國時的袁術,後果必然是為千夫所指,成為所有矛盾的核心,太平軍、撚軍、清軍,無不全力相攻。曾國藩再厲害,也難免敗亡的命運,落得與王莽同樣的下常因此,曾國藩求變的前提是,對時代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采取正確的措施,方能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適時”求變的真正含義。

倘若是一般人,最多是善於隨機應變、處理危局就難能可貴了。曾國藩的超人之處就在於他不斷改變自我,根據形勢動態而更改人生取向,所以每一變都躍上一個新台階,最終躍居時代潮流之上,成為最幸運、最成功的弄潮兒。正是曾國藩適時求變,奠定了他非凡事業的基礎,友人歐陽兆熊對曾國藩一生的求變軌跡做了一下歸納,曾國藩一生共有三次巨大變化。他在《水窗春囈》中說:

文正一生有三變:書字初學柳誠懸,中年學黃山穀,晚年學李北海麵參劉石庵,故挺健之中,愈饒嫵媚。其學問初為翰林詞賦,既與唐鏡海太常遊,究心先儒語錄:後又為六書之學,博覽乾嘉訓詁諸書,而不以宋人注經為然。又在京時,以程朱為依歸;至出辦團練軍務,又變而為申韓。嚐自稱欲著《挺經》,言其剛也。

鹹豐七年,在江西軍中丁外艱,聞訃,奏報後即奔喪回籍,朝議頗不謂然。左恪靖在駱文忠幕中,肆口詆毀,一時嘩然和之……出山後,一以柔道行之,以致成此巨功,毫無沾沾自喜之色。嚐戲謂餘曰:他日有為吾做墓誌者,銘文吾已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舀,告刀世……文正嚐言:“吾學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可以知其趨向矣。

他將曾國藩一生變化分為書法、學問、為官三個方麵,認為每一方麵都有三處不同。書法,初學柳公權,中學黃庭堅,後學李邕、劉墉;學問,初為詞賦,中為與唐鑒學理學,後來師從劉傳瑩學訓詁小學;為官,在當京官時,宗法二程兄弟同朱熹一派,練湘軍時,又轉而信奉申不害、韓非之法、術、勢理論,最後又學老、莊之學。這一總結不僅合乎事實,還非常恰當,它反映了曾國藩與時俱進、識時務、善於求變的非凡素質。

怎樣求變,曾國藩也有過深入的分析。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國藩給其子曾紀澤寫信說: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誌。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爾於“厚重”二字,須立誌變改。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誌即丹也。

首先提出了以讀書求變的辦法。他說,人的本性本來就是天生的,用其他方法很難改變,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它。如果說本性是一個人最核心的靈魂部分,通過讀書均可改變,還有什麼不能改變呢?

從曾國藩自己的求變曆史來看,他也是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初始,他以程朱理學為依歸,在唐鑒的指引下精讀《朱子全書》,後來編練湘軍,圍剿太平軍,他讀的是申不害、韓非等法家的書,改行刑名之學,實現他為官生涯中的第二次求變。

多次遇挫折,他借回鄉守喪之機,潛心鑽研《道德經》《莊子》等書,開始實行黃老之道,開始了第三次求變,最終使他成為一個在宦海中遨遊自如的高手。曾國藩一生從未停止過讀書,他讀書不是為了消磨時間,也不是單純的為了增長學問,為的是不斷從書籍中汲取新的營養和智慧,提升求變的素質。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較早倡導西學、推行洋務的官員。盡管鴉片戰爭後,魏源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但真正付諸實踐,還是從曾國藩開始的。

曾國藩為什麼會有如此先進的眼光?主要是他懂得從讀書中感悟求變的道理。在他的幕府中,召集了一大批當時最先進的知識分子,如倡導西學的馮桂芬,精擅邊境史地學的張穆、何秋濤,甚至整個近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徐壽、華衡芳,還有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他們代表了當時最新的觀念,極大地充實了曾國藩的幕府,同時也使他得以全麵了解時代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決策。

對於上述幾位的著作,曾國藩大多拜讀過,他對《朔方備乘》和《廬抗議》《幾何原本》等書還有專門的評論,並且讓精通數學的兒子曾紀鴻為《幾何原本》新譯本作序。曾國藩的這種讀書習慣,一直到死都未改變,臨死前,他的枕邊還擱著一部《理學宗傳》。

多數人將讀書看作是讀書人的事,而且把讀書人視為不懂世事的迂腐之人,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誠然,讀死書、死讀書的大有人在,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這樣的人都不懂得讀書求變的真正意義,因此才把讀書當作一種脫離世俗的事情。其實,自古至今,沒有一本書是與人類社會無關的,每一本書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和表現,都算得上一種智慧,善於讀書的人,就能汲取其中精華,自動剔除其糟粕,使之成為自己進步的積澱。人類文明的積累,大部分都是通過書籍進行的。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書籍代表著知識,而知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一個人各方麵能力的體現。為何古人信奉“學而優則仕”?因為他們懂得,讀書讀得好,學問做得好,其素質必然要高,能力必然要強,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為官。

由於古人十分篤信舊知識的魅力而未能及時更新,這一信條的作用也被大大打了折扣。然而對當今社會來說,知識正在成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甚至一個人進步、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力量,知識作為一個人求變的最基本因素越發受到廣泛的重視,而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

縱橫古今,不僅得不出曾國藩讀書求變這一方法顯得落後保守的結論,相反,曆史的發展進一步論證了他的這一方法的正確性。或許我們仍然可以套用那句“學而優則仕”的古語,並把它的範圍擴展得更廣闊,即在當今社會中,如果學問好、有知識,就必定能獲得成功,如果想在現代社會中凸顯人生價值,增加自己的知識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善於求變是每個英雄豪傑的共同特點。曾國藩求變的精髓是他能夠準確判斷時代的大趨勢,使自己不落伍,總是站在時代浪潮的尖端。每個時代的頂點處都有一位豪傑作為代表,晚清時的代表就是曾國藩。他因時而變,切中時代主題,充分驗證了“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至理名言。

永揚希望之帆

人遭遇挫折時,情緒容易低落,容易失去自信,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強。要善於駕馭你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哪怕你遭遇第一百次挫折,也要像遇到第一次挫折時一樣,平靜地去接受。

曹操與呂布爭奪濮陽,屢戰屢敗,軍隊困於此地,一時難以改觀現有的局麵。恰在此時,一場曆史上罕見的蝗蟲災害鋪天蓋地而來。而此時呂布軍也在困境之中,雙方都有了退兵的打算。

這時候,在一旁隔岸觀火的袁紹派人來到曹營,給他帶來話說:“老曹啊,一個人單打獨鬥太不容易了,還是與我聯合吧。你可以舉家遷到鄴城,我都為你安排好了。”這時曹操剛剛失去兗州,軍糧嚴缺,情緒處於低穀,準備聽從袁紹的勸告。

正在這時,東平相程昱出使回來,他從曹操那兒知道了這個想法,程昱說:“將軍是否因為目前的局麵而產生了自卑感呢?不然也不會出此下策。那袁紹占據燕趙地區,有吞並天下的野心,又豈能容忍您在他營壘之中?況且袁紹這廝,是個小人,做他的部下你安心屈服嗎?您是龍中之龍,不應該依附於人。”

現在兗州雖然殘破,但還有三城在我掌握之中,還有萬餘忠貞的將士。憑將軍您的神武,有荀彧和我程昱及諸將領,收拾餘部,發揮他們的力量,很快就會有稱霸立業的機會,希望將軍三思而後行。

絕望中的曹操被程昱的猶如一記警鍾的話擊醒了。是啊,與虎謀皮,投靠袁紹,曹操又豈能心甘!從此,曹操打消了與袁紹聯合的念頭。

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情緒低落,容易失去自信,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當你開始否定自己或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心中自會產生認同你的否定“理由”、懷疑、不相信、潛意識認為一定會失敗以及並不真正渴望成功,是大部分人失敗的原因。

所以,當你處在逆境時,一定要自信,不斷鼓勵自己。用個形象的比喻來說,自信心好比是左右我們一生成就的調溫器。一個平庸、原地踏步的人,因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本領,所以獲得的成就也少;他相信自己成不了大事,所以他也就成不了大事;他相信自己不重要,所以他扮演的始終是可有可無的小角色,無論是談吐還是行為,都顯示出他缺乏信心,除非他往上調高他的調溫器,否則,他會畏縮,妄自菲保同時,自輕者人必輕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別人更不會相信他了。

有一段格言恰到好處地說明了自信心對人生的影響:“思其敗則必敗,思其殆則必殆,思其難則必難,思不成則難以成。信其能是可能,信其行則可行,信其成則可成,成敗自在人心。”

遇到困難,如果你花過多的時間去設想最糟糕的結局,這等於在預演失敗。就像一個高爾夫球員不停地囑咐自己“不要把球擊入水中”時,他腦子裏將出現球掉進水中的映像。試想,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打出的球會往哪裏飛呢?

事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那麼怎樣才能擁有自信呢?

首先,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同時,正確地認識周圍的人。

你周圍的同事並不比你強。他們之所以每天都精神飽滿,滿麵春風,不是因為他們比你強,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並能夠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如果你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但很不幸,你把事情弄糟了,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你不是故意搗亂,你的上司仍然會喜歡你,你的同事們也不會嘲笑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必要時可以一一列出自己的缺點,以時時勉勵自己。

其次,要有積極的思想。

不要一遇到難題就在腦中叮囑自己千萬不要失敗,以及設想如果失敗了自己該如何收拾殘局。你應當視其為一件平常事,或者告訴自己,完成它隻是一個小case。告訴自己一定可以成功,並在頭腦中設想事情成功以後你如何受到上司的重視和同事的羨慕,以及伴隨而至的鮮花和掌聲。凡事都有其積極的一麵,隻要善於運用這些積極的方麵,你就可以輕鬆建立起自信。

最後,把過去成功的例子放在腦海裏。

用成功的例子不斷地鼓勵自己,你就更容易建立起信心,也就有勇氣去承擔較有挑戰性的任務了,不管這個例子與眼前的任務是否有關,隻要能讓自己感到,自己是可以取得成功就可以了。

要善於駕馭你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哪怕你遭遇第一百次挫折,也要像遇到第一次挫折時一樣,平靜地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