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贏得人緣,讓人生左右逢源(2)(2 / 3)

在生活中,我們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應該多為別人著想,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也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我們都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往往會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敬,即使發生了矛盾,也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如果隻為自己考慮,那麼不僅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反而會使矛盾加深,這樣的人也是交不到朋友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多替別人考慮,多為別人著想,我們也會得到來自別人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幫助。一個成熟穩重的人應該學會凡事不隻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他們懂得換個角度,多替別人考慮。

在危地馬拉有一位年輕人,他從小就立誌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人。所以,他一直非常努力刻苦地學習,十幾歲他就到阿根廷留學,並獲得了哲學和教育學博士學位。有了知識和能力的年輕人,相應的也獲得了鮮花和掌聲,很多人都羨慕他的成就。但是年輕人並沒有成功的感覺。他想,也許自己的知識還不夠豐富,於是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他的知識的增加,雖然他也贏來了更多的讚美和羨慕,但是他仍舊沒有感覺到成功的喜悅。有一天,他帶著滿心的疑惑去請教一位智者。他對智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和困惑,智者聽完他的訴說以後,隻對他說了一句話:“年輕人,路在他人的腳下。”聽了智者的話,年輕人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回去以後,他開始帶領人們反對當政者的獨裁統治,並大舉興辦學校、醫院,建立社會保險製度,發展工業,總之,他做了很多有利於人民群眾的事情,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這個年輕人叫莫雷瓦羅,後來他成了危地馬拉的總統,這時候他早就把成名的事情忘記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為人民謀取利益的事業上。當然,他也獲得了人們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讚揚。

多替別人著想,多為別人考慮,不僅僅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曾經有一對父子,他們在小鎮上開了一家中藥店。父親負責為人看病,兒子負責抓藥。兒子是個忠誠老實的年輕人,稱藥的時候,他從來不會像一些狡猾的小商販那樣缺斤少兩。無論什麼藥,他都給人家稱足分量,按照要求該磨成粉的就細心地磨成粉,該切成片的就仔細地切成片;有時候,有的藥變質了他就馬上扔掉,寧可自己賠本也不把變質的藥給病人。

經常有人說小夥子為人太厚道了,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做生意就應該“聰明”點,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這麼老實本分什麼年代才能發財呢;還有些人為小夥子“出謀劃策”,讓他稱藥的時候“靈活”點兒,貴重的藥就少稱點,便宜的藥就多稱點,這樣總的重量不變,少點兒多點兒一般人也看不出來。小夥子聽了這些話,無奈地笑了一笑說:

“藥的分量不夠怎麼能治好病人的病呢?做生意可不能昧了良心。”

由於父親的醫術不錯,小夥子稱藥準確細心,時間一長,人們便看到了效果,很多人都說父親的醫術好,這家藥店值得信賴,於是上門看病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小藥店很快便有了好口碑,很多病人都是從幾十裏外的村子慕名趕來的。相應地,藥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

在生活中,多一些替別人考慮的善意,會為我們贏得別人的友好和尊敬。替別人考慮的心就像陽光,它讓我們學會分享,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和平和溫暖;替別人考慮的心像微風,它讓我們學會付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馨和清涼。

凡事多替別人考慮,生活中就會少一些責怪和挑剔,少一些矛盾和仇恨,人們之間就會多一些友善與支持,多一些和諧與文明。

適者生存,學會適應和遷就對方

主動地適應別人,是在現今這個社會大家庭中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我們必須學會怎樣去適應他人並逐步改變自己。

人們應該學會主動地去適應他人,而不是要他人適應自己。自古以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適者生存”,不適應者必然慘遭淘汰。然而,有些人卻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一味地要求外界、要求他人適應自己,從而時時受阻、處處碰壁。

比爾·蓋茨認為,在人際關係上經常出問題的人中,多數人都是放棄了這樣的努力:沒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別人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