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關於故事的解讀也有了一個點讚最高的版本。
發布的人還是艾一一群裏那個冬熙路鴨王,他在評論區,博客板塊都發布了一份小作文長評。
【仔細聽完這三首歌,我整理出一個故事,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首先依我個人拙見,完整的故事一定得基於一個順暢的時間線,我個人給出的三首歌順序依次是《雨聲殘響》、《向夜晚奔去》、《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為什麼是這個順序,我會在後麵說明。
有了時間線,那麼就是第二個問題,一個故事一定需要一個主角,但是這三首歌分別由兩個人演唱,那麼我們應該視男聲為第一視角,還是女聲為第一視角。
直接給出我的結論吧,我選擇的視角是以男聲為主角,當然我們可以注意到,詞曲的製作都是男歌手,但我並不是這樣粗暴選擇出主角的。
這就要說回前麵我定下的順序了,《雨聲殘響》作為第一首,這是主角的內心獨白。而女聲明顯是旁觀的視角,為什麼這麼說,大家可以仔細去聽這一首後半段,有一句女聲很小聲的日語的沒關係。
綜上所述,個人最後選擇了男聲作為第一視角。
以這個視角,再來展開,我們就能從歌詞中得到接下來的故事。
第一首歌《雨聲殘響》是一首非常溫柔的歌,但其中卻也表達出一種厭世的情緒,想要反抗這個世界,卻出於種種原因無能為力,這種情緒和第三首《我曾經也想一了百了》的前半段是吻合的。
但這個時候我們的男主依然相信夢想,心懷夢想。
可是聽過後麵的歌我們也能明白,越是認真的去生活,越是會被生活折磨。
很喪,也很無奈。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那些大人物那麼強大的對衝風險的能力。
於是遍體鱗傷的男主來到了第二首《向夜晚奔去》。
我看到有人解讀這首歌是兩個人的互相救贖,是帶有愛情元素的歌曲。
當然,千人千麵,每個人眼中的故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求同存異。以下隻是我個人的觀點。
這個故事中,我認為一定是有互相救贖的,但是這個過程並不發生在這第二首歌中,而是在第三首歌裏,作為故事的高潮升華。
第二個故事,在我的理解中,從始至終都隻有主角一個人。
而歌曲中的那個你,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甚至我們可以再大膽一點,那個你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那麼不是人又是什麼,能讓主角這麼喜歡呢?沉迷其中,對那個不存在的事物愛的無法自拔。
其實在歌名上,這個答案已經劇透給我們了。
《向夜晚奔去》,夜晚是孤寂的,是漆黑陰沉的,是一天的結束。
而主角所向往的,故事中的你,就是這個夜晚,或者換個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詞。
死亡。
沒錯,在第二個故事中,主角是渴望死亡的。
或許很駭人聽聞,但是我確實沒有用錯詞,就是渴望。
大家千萬不要被這首歌輕快的曲風騙了,這幾首歌聽下來,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會“騙人”的創作者。
用語文課上的話來說,就是以樂景襯哀情。
作者用浪漫的手法,讓主角看到了死亡的化身。
但是最初,主角並沒有想通,這是誰。
他還天真的意味,這是來救他的人。
這一段也對應了曾經主角對夢想的向往。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救之後,那個救他的人卻從來沒有露出笑容。
這一點可能是主角自己內心的具象化,明明活下來了,卻絲毫不覺得開心。
再想明白這一切的時候,他終於明白了,那個人不是來救自己的,而是來帶走自己,走向夜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