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引導他走向終結的死神。
當明白這一切之後,故事中的那個“你”終於開懷大笑。
主角沒有抵觸,擁抱死亡,和祂一起向夜晚奔去。
這就是第二首歌最大的騙局,看似寫得是對生的渴望,其實全部是對死亡的向往。
而到了第三首,在故事上則是對第二首的對仗工整。
在說第三首之前,我得先給自己疊一個甲。
因為專業知識有限,我無法從樂理的角度去評論這首歌有多好,我隻能本能的直覺的從一個聽眾的角度告訴大家,我覺得這首歌神了。
私以為《我曾經也想一了百了》是這三首歌中,最好的一首,無可爭議的好。
就像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用了一小時五十分鍾來講述災難,卻在最後十分鍾的曙光中給人無與倫比的感動。
這首歌也是最終驅使我寫下這篇評論的原因。
我能做的僅僅是將我心中的這個感動了我的故事,告訴大家。
首先是結論,這也是一首從歌名劇透了整個故事的歌,和《向夜晚奔去》一樣具備欺騙性。
不過不同於《向夜晚奔去》的對死亡的向往,《我曾經也想一了百了》字字不離對生命的渴望。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那個萬念俱灰的主角會向往這個無數次傷害過他的世界。
答案或許就在這首歌歌中。】
鴨王在這一部分放上了他在群裏關於這首歌的解讀,以及對於物哀文化的解釋,接著繼續寫道。
【圖中是我對於為什麼要用日語的解讀,那麼回到故事中。
其實到了這裏,就已經沒有太多可以去說的了。
我說過,這個故事中,一定是存在救贖的。
而這份救贖,就在此刻。
這也是這首歌最讓我感動的歌詞“因你這般的人存於此世,我開始有點期待這個世界了。”
這些話,如果單說出來,就像是雞湯一樣,是強行給人打的雞血。
但是我之所以會為這樣的雞湯感動,是因為我猜測,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創作者自己的故事。
這個賬號本來的主人是歌曲中的女聲,隻在這三首歌中,才最新出現了男聲,這不過就是這幾天的事。
所以我自顧自的認為,這三首歌,講述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故事。
我在想,是因為遇到了這個女孩,所以那個男孩才開始期待這個世界嗎?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我心裏願意這樣去相信。
我希望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這個女孩填滿了男孩空虛的內心。
而女孩激發了這個男孩的才華,讓我們聽到了這些歌。
女孩本人,也能明顯的聽到她的進步,毫無疑問她以前的歌也很好聽,但是抽象一點說,她以前的歌,是沒有靈魂的,聽過《我曾經也想一了百了》之後再去聽之前的歌,你會有明顯的感覺。
這是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隻用耳朵去聽就能感受到的變化。
最後我還有一個問題。
就是在《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這首歌中的唐吉坷德指的是什麼。
我猜想是一個典故或者西方的故事,但是我翻遍了資料也沒有查到。
希望作者看到可以解惑,非常感謝。
寫到這裏,我才發現,洋洋灑灑已經幾千字,我不知道這麼長的評論有沒有人看。
如果你看到這裏,那麼感謝你聽完這三首歌,也感謝你看我分享的故事。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期待。
最後,也對每一個耐心看到這裏的人說,謝謝你,然後,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