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未能解開的謎(1 / 2)

遼東半島南端有兩座高山,一座是步雲山,另一座是赤山,兩山相連,東西對峙。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曰:“遠看赤山高,近看步雲山高,赤山打到步雲山半截腰。”

人們不禁奇怪,步雲山被譽為遼南第一峰,明明赤山矮於步雲山(赤山海拔891.1米,步雲山海拔1130.7米),遠處看應該步雲山高才是,怎麼會赤山高呢?原來,赤山西麵有個山區重鎮——萬福莊,地處蓋州、莊河、岫岩、瓦房店四縣交界,道路四通八達。俗語說的“遠看赤山高”,基本上是立在萬福莊的角度觀看的,因為赤山比步雲山離得近,位置不同,角度也不同,當然從視覺裏赤山比步雲山高了。

那赤山,雖說沒有步雲山高,但奇峰突起,挺拔險峻,遠比步雲山秀麗壯觀。赤山東西走向,山北麵五峰直立,峭壁巉岩,絕劈如削,山腳下有條大河,叫碧流河,清澈蕩漾,環山而繞;山南麵重巒迭嶂,林木茂密,青翠欲流,山間有多處深潭怪石,奇洞異穴,早年常有山狼、野豬、麅子出沒。

椐《蓋平縣誌》記載:“赤山,在城東南(八家子村南)一百四十裏,山峰高插半空,上半皆石,下半多土,絕頂有高麗城遺址,山前兩山夾峙,勢如懸崖,洞穀深險。其中有洞最著者凡五,曰:仙人洞、穿心洞、背陰洞、朝陽洞、水簾洞……山前有寺,曰龍潭寺。寺內有凱捷碑一,相傳唐太宗征高麗得勝取凱旋之意……其東有嶺,曰十八盤嶺。山顛時見雲霧蒸發,每日出輒有赤光,此山因以名。”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赤山名字的來曆,源於,每當旭日東升霜露未消之際,山尖五峰在紅日輝映中赤光耀眼,故稱為赤山。

赤山山勢險峻,層巒疊嶂,怪石嶙峋,氣勢磅礴,被曆代視為名山。赤山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山峰如何壯觀,而是因為此山有龍潭寺。龍潭寺,原先也叫凱捷寺。相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服遼東時為在此避暑而建。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重修凱捷寺時,人們發現寺前有一深潭呈現龍影,故改名龍潭寺。寺內樹木蓊鬱,幽黯恬靜,別有一番景色。有古人陳桂生《留題龍潭寺》詩為證:

登高豈獨賞重陽,為訪名區到上方。

老樹成蔭圍古寺,奇峰似壁接穹蒼。

此間隻覺塵埃少,滿路惟聞草木香。

直是嫏環真福地,龍潭千載水泱泱。

另有李奎文作《遊赤山》詩雲:

緣溪忽見浴春蠶,亂石岩前露草庵。

野菜山花迷鳥道,天光雲影入龍潭。

殘碑省識前朝字,廢閣消磨古佛龕。

百世千秋誰不朽,此中禪味少人參。

可見赤山之美,古寺之雅。但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也不知是什麼緣故,寺裏的和尚竟然換成了道士,而寺院的名字卻始終未改,仍叫寺不叫觀。究竟為何?至今也未能有人解開其中之謎。

至於龍潭寺的和尚如何換成了道士,史書上沒有記載,倒是收錄了這樣一段奇聞:“寺西有石砬約二十餘丈,其形如閣,故名西閣。以上有廟三間。光緒間,有金道士修煉於此,曾以火並閣自焚,曰火煉金身。道家荒唐,不可為訓。”

和尚也好,道士也好,龍潭寺的香火始終旺盛,信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從未間斷過。然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赤山老林裏突然冒出一股土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鬧得周圍地區雞犬不寧,人心惶惶。人們害怕進山遇見土匪,從此進廟上香的人少了,龍潭寺開始蕭條了,冷清了。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