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便決定把這幾次的講座內容整理成文字,或許可以對更多的朋友有些幫助。我的朋友楊軍,也聽了我給清華學生的講座。他在得知我的想法後,便主動承擔了從錄音到文字的轉換工作。我從6月份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對楊軍整理出來的講座內容作補充修改。7月2日在西安軟件園做培訓的時候有個朋友的話,促使我加快了寫作進度,在10月初完成了初稿。隨後便發給了一些好朋友。
我很清楚,要把麵對麵的講座,特別又是講道理的講座變成文字,保證其可讀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看書的感受,與看一個大活人在你麵前眉飛色舞的表演是有本質不同的。後來收到幾個朋友的郵件,讓我多少鬆了口氣。
一位我在電子係學生就業周閉幕式上結識,當時在外地做論文的清華學生給我發來郵件:
“謝耘學長,你好:
最近在上班之餘,看完了你寫的《成長》。收獲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感慨看到這樣的道理有些晚了。不過也不算太晚,至少現在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又更深入了些。
關於認識自己。看了《成長》之後,才發現在自己心目中的自我的形象是模糊的,當然也很少能真正觸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我想我接下來會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地去認識自己,隻有認識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定位。
關於價值。從人的價值來說,國家主席和教授甚至和民工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他們隻不過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是都在為中華民族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覺得隻要能夠為中華民族的事業作出一些事情,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就足夠了。當然,每個人還是應該找到一個具體的方向。接下來我要不斷地思考,同時在實踐中找到這個方向。
…………
關於中華文明。應該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我一直都想多些了解,這樣才不至於讓一個人顯得輕飄。所以我很喜歡曆史,也看過孔孟之道。但是畢竟理解非常膚淺,更談不上係統的認識。所以看到你寫中華文明的部分覺得非常精彩。接下來我會嚐試著去了解‘道義’這個詞,當然也請學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