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認識自我, 走向成熟(3)(1 / 1)

在這裏插一句閑話。“三”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獨特奇妙的數字。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一般情況下,我們把一個事物作三個層次的劃分,就足以揭露出其本質特征了;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時候,通常也是分成三大類就能夠幫助我們把握其中的差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可能就像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速不變一樣,這也是一種無法進一步解釋的世界自然法則吧。在下麵,“三”這個奇妙的數字還會不斷地出現。

知識與能力是密切相關的,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考慮。其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才幹”。它是我們走上社會以後創造價值的直接本錢。另外通常講的“智商”也是屬於這個範疇,但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知識與能力。

因為才幹是直接的“生產力”,其作用可以被直接、明確地感知到,所以也是最受人們重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尤其如此。西方人對於“實力”已經到了迷信的程度,這種觀點現在也傳給了我們中國人。“實力”成了當今中國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

心理與性格修養講的是人的“秉性”,與現在流行的“情商”有關。但是我的理解又不完全一樣。現在講的情商,更多的是表層的行為特征,比如一個人如何待人接物,偏於技巧。而心理和性格修養會涉及人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心理與性格修養雖然不會直接創造價值,但是它們卻在無形中製約著我們知識與能力發揮的空間的大小。在我個人的工作經曆當中,因為這方麵的問題而使個人的發展受到影響的實例非常多。在我的另一本書《我的職場十年》中,我曾經講過一些這方麵的例子。比如在我做掌上電腦的時候,因為其心理的問題,我不得不撤換了一個非常能幹的軟件負責人。

也許因為我們認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許因為我們的傳統社會結構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心理、情感等問題大都被消化在了家族內部,心理方麵的問題是我們中國人傳統教育中不太受重視的部分。唐代的韓愈在《師說》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比如我們講選拔人要“德”、“才”兼備。這裏麵都沒有把“秉性”明確地放進來考慮。我們新中國提出的教育方針原來是“德智體”,後來是“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秉性”也沒有明確包括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