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心理學上麵,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中涉及得比較少。中國文化中有涉及深層心理問題的,但是都是和哲學或宗教結合在一起來講。我們沒有太多麵向大眾的內容,這是我們的一個明顯的不足。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有類似的問題。
在中國有一些人熱衷於做文化“挖掘”工作,不斷努力地去證明外國人有的我們也有。但是我好像還沒有看到過有人做心理學方麵的“挖掘”工作。其實這種“挖掘”往往是自卑感在作祟。中國近代以來,通過向西方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教育已經相當成功,但是我們對心理方麵的重視卻遠遠滯後。在美國,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名心理醫生,每年有30%的人看過心理醫生。中國的狀況在最近這些年開始有些改進。
價值觀和道德,通俗地講就是人的德行(德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強調的一點。現在中國選拔幹部也在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過“德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新中國文化中,在近代西風漸進以來,特別是近些年,最遭某些中國人非議的一個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直氣壯地把利益放在壓倒一切的首位。
不論我們如何看待價值觀和道德,不論我們如何討厭那些帶有政治色彩的說教,一個人的德行都在根本上決定了我們人生道路的走向,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可能達到的高度;而秉性在這條道路上為才幹提供了表現空間;才幹隻能在這條道路上的這個空間內發揮自己的作用。
西方文化在整體上對價值觀和道德的看法與我們中國人(至少在傳統上)的理解是有差異的。資本主義誕生於西方,其核心是“市場經濟”。我理解市場經濟的基本假設是人是自私的,而且強調每個人都爭取自己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自然達到了“均衡”,每個人的利益就都得到了最好的實現。
我現在還能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心中的驚訝。那是我和一個遠方的朋友的通信。這個朋友在20世紀80年代到美國留學以後不久,就在那裏發現了這個“真理”。他對自己從小在中國被灌輸的道德教化大加鞭撻,非常自信地宣稱:“所有的人都為自己,都爭取自己的利益,社會自然就好了。我們根本不需要雷鋒。那是虛偽或不正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