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價值觀與道德(15)(1 / 1)

所以,你要想在社會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就要有相應的德行。中國現在不也是在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嗎?當然,社會不是總處於正常狀態的。所以大家在現實中可能看到很多不同的現象。

道德的改變

既然德行如此重要,那麼能不能改變?

這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前麵講過,人的價值觀是由三個因素形成的,要改變它很不容。所以我在用人,或是跟人相處的時候,采取了一種比較簡單化的做法。我不去改別人的德行,隻是去選擇有合適德行的人。一次麵試看不明白,幹一年總能看出來的。

既然如此我還來給大家講這些幹什麼?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另外,盡管德行很難改,但是隻要你有決心、有恒心,還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你們個人的選擇問題了。

在佛教中講,人人皆可修成正果,就意味著誰都能改變自己的德行。其實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追求。

在我的印象中,西方經過了文藝複興進入資本主義以後,主流的想法是:人性就是這樣,是自私的,因為每個人都帶有原罪。他們就想辦法接受它,然後找一個方式讓大家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相處,不出大的問題就行了。他們相信在上帝麵前的懺悔,然後由上帝來拯救他們,他們把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交給了上帝,然後自己去尋開心。

馬克思的想法不是這樣。他認為能改造人性,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生產力發展帶來物質極大豐富,人性就會改變。基於人性完全是後天環境決定的假設,必然會推導出能建設一個人人為公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的結論。但是他的想法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主流文化是對人性的放縱,而馬克思則是對人性期望過高。它們看上去像是兩個極端。不過這也是西方文化容易出現的問題。

那麼中國文化呢?中國主流文化一方麵探索在現實的基礎上大家能夠和諧相處的方式(所以孔子強調禮儀,後來逐步搞出了“三綱五常”等東西);另一方麵我們的文化相信並且期望每一個人在此生中能夠提高自己,在人性上有所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