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好懂的,是工業化城市化驅動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居然給城鄉中國帶來出乎意料的緊張。我讀到的相關新聞,十之六七,要件不是一幅地,就是一處房。奇了怪也:房和地不就是“生產要素”嗎?平平和和地“配置”不就得了?就算市場上供求雙方利益相向,不是還有句老話“買賣不成仁義在”嗎?怎麼要鬧得如此火爆,個別場景居然還要舞槍弄棒的呢?個人不相信那些深不可測的“鬥爭學說”,而傾向於認為,這裏麵總是哪個製度和政策環節沒有妥帖,才讓中國“浩浩蕩蕩、順之者昌”的城市化加速,從某個角度看去好像是中了什麼詛咒一般可怕。
當然,過於沉重的題材,也不適合拿來連續開專欄。幸好,“城鄉中國”不是這樣的題目。講過的,天下人不是城裏人就是鄉下人,或者像農民工,可算在城鄉之間進進出出的流動人——因此估計,對城鄉中國感興趣的讀者可能不少。其次,“城鄉中國”看來嚴肅,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試舉一例:你要怎樣讓一個老外很快明白什麼是“小產權”呢?“small property”肯定滿擰,“informal rights”又多半誤導。也不要以為老中就個個都知道,看新聞,“國土部又要清理小產權房”雲雲,那標題裏有一個概念是混搭出了錯的——從來隻有“小產權地”,沒有“小產權房”。此說何據?看本專欄吧,總有一天我會告訴你。
是的,在城鄉中國的大題目之下,妙趣橫生的小題目多得很。“城中村”,也許各位略有所聞,不過欲知其詳,我們還需要一道前往探查。“村中城”呢?很少聽說,怕要實地看了江陰地方號稱“天下第一村”裏那座300米高的摩天樓,我們才算知其然。還有“城中城”哪,幾年來區區在下追蹤訪問過那麼幾座,頗有感悟,很樂意與讀者分享。“是城似鄉”則所在多有,費老當年刻畫的“鄉土中國”,不但在觀念與人際關係方麵依舊覆蓋著今日的城鄉中國,而且直觀地看,很多大都會城市的很多空間其實還“相當的農村”,人們見怪不怪就是了。中國的城城鄉鄉之間,有多少現象值得梳理,又有多少道理值得探究?
所以,早就想寫一組城鄉中國的係列評論。觀察的基礎還算厚實。自2007年在“50人論壇”成都研討會上聽到當地城鄉統籌的改革經驗之後,這些年來對成都的調查訪問就沒有斷過線。不是我一個,而是一群有此同好的同事和同學。我們不但細看城鄉成都,還參照調查了重慶、長沙、嘉興、天津、京郊、鎮江、南海與深圳,在橫看側看之間尋尋覓覓,期望增加對城鄉中國的認識。一回頭時間還過得真快:2008年1月一起在都江堰大觀鎮茶坪村住在老鄉家裏的幾位同學,留學的留學,工作的工作。對越積越多的調查素材,應該是進一步加工的時候了。本專欄算我開個頭,希望逼我們的後起之秀寫出更好的著述來。
一如既往,寫係列專欄一概不預定計劃。2012年元旦剛剛結集成冊的《貨幣的教訓》,起於2010年4月20日那篇“口水能決定彙率嗎?”。原本的寫作衝動,就是為自己,也為同學和讀者對吵得一天世界(一天世界是上海話,即一塌糊塗)的人民幣彙率問題理出個頭緒來。完全沒有計劃,就是一篇一篇寫,沒想到一共寫了50篇,其間忙過幾個其他題目,還有幾次斷稿,前後居然持續一年半。再上一個係列是醫改評論,開工的時候是衝著所謂新一輪醫改方案形成時的辯論而去的,本以為新方案不久可以麵世,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我寫到40篇的時候,那個醫改方案還沒有出生。要講的都講了,停就停吧,說起來也是“止於當止之處”,不違作文之道。倒是2002年寫的那個係列《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起筆之前在筆記本電腦上一口氣打出十多個關鍵詞,似乎是預備討論的題目。可是一旦開寫,筆下似乎自有展開的邏輯,就不管預想的計劃了。有此經驗,寫係列評論恐怕還是沒有計劃的好。若問城鄉中國會寫100篇嗎?答案是不知道,聽其自然算了。可以讓讀者放心的是,在下生性愚鈍,卻還不算蠢笨,同學、編輯和讀者略有提點,我就知所適從,懂得就坡下驢的。順便交代一句,讀者來信我不會一一都回,但看還是會看的。罵我的也會看,就是看得飛快些,除非真的罵出了水平。